第02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石屏:古城新韵 绽放风华

石屏古城夜市人流如织。 本报通讯员 孔祥敏 摄

滇南名城石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繁荣始于茶、兴于文。明清以来,汉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保护古城风貌肌理,石屏县近年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小而精、真而美”的古城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领略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对于初到石屏的游客而言,感受小城的最好方式是走街串巷,从纵横交错的古巷道的前世今生中,触摸古城的历史文脉。

站在石屏县文城街,脚下这条铺满青石的街道曾是清代“同庆号”普洱茶的总店原址,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元年。当时,石屏人在西双版纳易武设坊制茶,创立“同庆号”。历经岁月洗礼,这一老字号原址见证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

68岁的市民高兰萍住在“同庆号”原址的老宅中,每天都要清扫店铺、整理货架、清点货物,这样的生活已坚持了40余载。高兰萍的百货店仍保持着上世纪的风格。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百货店记录着高兰萍人生的起起落落,也见证了石屏古城的历史巨变,成为古城记忆中温暖珍贵的一部分。

“我家在古城里经营百货店40多年了,古城街道修缮了好多次,还保留着不少古建筑,像文庙、玉屏书院等,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高兰萍说。

夏日午后,静静漫步石屏古城,仿佛又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风鼎盛的年代——城内29条街巷形如龟壳裂纹,明清至民国时期建筑约占70%以上,私家花园连片成群,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宅、府第192座,被誉为“滇南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实物载体,更是石屏人“耕读传家”精神的生动体现。

石屏古城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烟火气息著称,不论游客来自何方,都会被这里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古建筑群和浓浓的乡愁深深吸引。

“我在石屏住了大半年,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文化底蕴。袁嘉谷故居、石屏县博物馆这些地方都值得好好看看,古城的民居保存得相对很完整。”来自山西太原的旅居客陈鑫说,石屏人对古城的保护意识很高,古建筑都维护得很好。市民彭莹洁说,在石屏古城居住比较舒适,尤其是住在民居里。现在来古城的游客越来越多,传统文化宣传活动也越来越多,非常有意思。

在保护好古城历史文化的同时,石屏县积极探索古城发展之路,让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当地通过政府主导,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植入新业态,以“文化+”为战略主轴,推动历史资源活化、艺术创新、业态升级和生态协同,在古城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文旅产业体系,形成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体验空间,持续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为古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古城新韵,绽放风华。在保护与发展中,石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成为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本报记者 饶勇 通讯员 陈戎南

  • 石屏:古城新韵 绽放风华

  • 礼赞仁心大爱 传递温暖力量

  • 报头

  • 《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乌兹别克文版首发式在塔什干举行

  • 铭记历史功绩 致敬革命前辈

  • “村歌嘹亮”全国展演云南创佳绩

  • 要闻简报

  • ​云南省法官遴选委员会成立

  • 云南省户外运动嘉年华主会场活动在安宁举行

  • 8月20日夜间至24日白天我省大部将出现持续强降雨

  • 干部沉下去 服务提上来

  • 健康治理精度折射民生关怀温度

  • 永胜: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