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季征
8月22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我省180个项目(人)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农业领域到工业领域,一批处于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的新技术新成果加速涌现,反映着近年来创新型云南建设的新成效。获奖项目中,有在自然界和社会规律探索中有所发现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有立足云南资源禀赋实现创新突破,有加快成果转化助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也有以技术应用服务民生,一项项成果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立足优势潜心攻关
绿色模块代表风机正常运行、黄色模块代表风机告警、红色模块代表风机故障……在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新能源集控中心大屏幕上,多彩的色块让公司运维的数百台风力发电机运行情况一目了然。高原风电场高效能管理平台及智能运维系统的使用,实现故障预警精度大于94%,风力发电机单机运维成本降低20%以上。
多年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科研团队通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解决了高原复杂地形风能利用率低、机组高效安全运行难、风电场运维难度大等难题,形成多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高原复杂地形风能高效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云南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长期保持全国第一,这主要得益于云南丰富的风能资源、科学的规划设计以及科研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项目组成员、云南电投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琳说,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风力有着不稳定切变、大湍流、强阵风等显著特点,加之地形复杂,常规风资源评估模型难以适应风电机群优化选址。针对这一难题,项目组研发高原复杂地形风资源精准评估及机群优化选址技术,实现了高原风电场装机容量提升20%以上。
“过去在风电场建设中,厂家提供风机一般都是标准化设计,以平原传统功率保证正常运行,这样的设备在高原环境下极易出现故障,风能利用效率也随之降低。”朱琳介绍,项目组联合行业龙头厂家研发了适用于高原环境的大容量风电机组高效安全控制技术,实现在多变环境因素影响下高原风电机组最优功率控制,机组发电量提升1.5%至3.0%,平均无故障时间提升6.0%至8.5%。
此外,项目组研发了基于数智化技术的高原风电场智能运维及效能提升技术,构建了高原风电场数字孪生模型,并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管理系统子课题中承担了风电领域的实证任务。2023年,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富源西风电项目135台风电机组全部并网发电,是当时国内装机规模最大高原风电基地、首座应用超算中心的风电场。
“基于项目技术创新,国家电投云南国际联合相关项目申报单位,已完成了国内外70余座风电场的优化选址;研发的系列高原机型,应用于3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座大型风电场;机群协同运行与数智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规模化应用,涉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10GW,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朱琳说。
成果应用助力发展
“我们团队完成的‘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成果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沉甸甸的荣誉,不仅是对我们科研工作的莫大肯定,更是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期许。”在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云南农业大学教授田洋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
2005年,田洋从祖国东北来到西南边陲,在云南农业大学开启了科研求学之路。从一名学子到带领团队攀登科技高峰,他在云南这片生物多样性研究热土上成长。
10余年来,田洋带领团队立足云南石斛、核桃、三七等药食兼用资源禀赋潜心攻关,突破功能因子发掘与制造关键技术瓶颈,首创以功能因子为核心的“精准识别—定向调控—靶向递送—智能制造”四位一体的精准制造技术体系,成功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该成果经第三方评价,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药食兼用资源产业是云南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但产业发展仍有不少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田洋介绍,通过攻关,团队创建药食兼用资源功能因子定向发掘及精准结构表征技术,揭示量效构效关系和分子机制。“功能因子能明晰药食兼用资源的一些新功能、新功效,为健康食品的开发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聚焦药食兼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新产品开发,研究团队突破药食兼用资源复杂基质中功能因子高效生物转化富集技术,构建定向调控的生物增效制备技术体系;创立药食兼用资源多维功能因子活性保持及稳态化递送技术,创制高值化健康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团队开发出石斛小分子多糖精萃液、核桃活性肽益生菌发酵乳、三七皂苷转化增效活力饮等系列大健康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例如三七属于云南特色药食兼用资源,但三七茎叶中皂苷的含量比较低,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能将其皂苷含量增加两倍,从而达到更好的功效。”田洋说。
“边疆扎根志不移,科技报国心愈坚,这是我的人生信条,更是团队的奋斗目标。”田洋说,将带领团队聚焦基于精准营养的药食兼用资源制造技术发展前沿,以更多新技术、新成果助推云南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
技术突破造福病患
走进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云南省数字骨科重点实验室内,几台3D打印机正有条不紊地运转,打印材料在精密控制下成型,成为贴合患者骨骼解剖特征的骨科手术导板、模型和康复支具;手术室里,骨科手术机器人凭借机械臂的稳定操作,在多模态影像导航下精准完成椎弓根螺钉置入……这是医工融合技术赋能骨科诊疗的生动场景。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陆声率领团队,联合省内外单位共同完成的“医工融合骨科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项目,获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项历时12年攻关的成果,通过医学与工程学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覆盖“精准诊断—精准手术—精准康复”的全链条诊疗体系,为骨科疾病诊疗提供了“云南方案”。
“无论是3D打印技术还是机器人应用,在创新领域已不算新鲜,但将现代工程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推动成果应用,我们在不少方面走在了前列。”陆声介绍,过去骨科内植物多参照欧美人群数据设计,与中国人骨骼形态存在差异,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团队建立了首个包含空间坐标和协方差矩阵的中国人脊柱影像解剖数据库,成功开发国人脊柱形态统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与国人形态精准匹配的腰胸椎椎间融合器,推动了骨科精准化内植物的发展,已在国内外临床应用4万余例。“数据库就像‘解剖字典’,针对复杂病例,医生可通过数据库调取匹配参数,结合患者影像制定手术方案,甚至提前模拟手术操作流程,大幅降低术中风险。”陆声说。
此外,团队率先建立了基于新材料研发的骨科3D打印精准制造体系,辅助开展复杂骨科手术8000余例,手术准确率由过去的82%提高到98%。聚焦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团队在国际上首创基于多模态图像融合骨科精准导航定位手术机器人系统,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使用;首创基于人因工程下肢外骨骼精准康复系统,已在临床进行广泛测试,脊髓损伤的病患肌力和步态均获得明显提升。
“医工融合不仅要创新技术,更要让技术扎根基层。”陆声说,团队在云南省15个州(市)的基层医院建立3D打印中心,赠送3D打印机,手把手带教基层医生完成手术500余例;联合234家云南省骨科专科联盟医院搭建远程诊疗平台,开展远程会诊、手术示教,培训医工融合专业技术人员6000人次。在全国范围内,团队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到30多家顶级医院,累计开展数智化手术逾1万台。
“下一步,我们要让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手术决策,并研发无放射导航技术,让骨科诊疗更智能、更安全。让这份诞生于云南的创新成果,为健康云南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力。”谈及未来,陆声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