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感知中国—中美民间友好音乐故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举办,中美各界人士200余人齐聚一堂,回顾一段被音乐与记忆重新擦亮的历史。
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民间交流活动,本次故事会以“共话友谊 岁月回响”为主题,通过交响音乐结合沉浸式故事讲述的形式,将中美军民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在音乐烘托下,整场故事会通过“历史场景重现+亲历者后裔讲述+珍贵信物展示”的立体呈现方式,让5段跨越时空的友谊故事显得更具感染力。
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专家,与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记录者约翰·马吉的孙子克里斯·马吉携手登台,以“两代人的镜头对话”呈现镜头里的正义与和平。狄兰的回忆录《中国逃亡记》记录了其在山东潍县集中营的经历,该书中文译者崔书田讲述了外国侨民与中国百姓守望互助的故事。中美两国讲述者回忆在浙江衢州展开的杜立特行动,以获救的美国领航员查尔斯·奥扎克送给中国村民廖诗原的“一美分硬币”为线索,还原了1942年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故事。
故事会上,来自云南的声音格外动人。在《用我们的爱温暖全世界》的轻柔旋律中,从云南赴美的两位飞虎队后人高德敏与杰西・米利特同台共叙“跨越太平洋的友谊”。
杰西的祖父是飞虎队军医克林顿・米利特。1944年,米利特在昆明拍下当地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云南省博物馆曾展出其拍摄的152张照片。这些鲜活生动的画面是后人认识那个特殊年代的珍贵窗口,更是连接中美友谊的信物。受祖父影响,杰西也萌生了搭建中美文化桥梁的念头。2004年,他追随祖父的足迹来到昆明,从此定居于此,从事跨文化教育。
“我的妻子是中国人,两个孩子也在这里上学,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平静、最安全、最友善的地方。”杰西说,“我常翻看祖父拍的照片,也常给孩子讲飞虎队的故事。在误解与分歧杂音不断的当下,飞虎队的故事让我们重温合作的力量。它证明,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基于相互尊重与共同理想的合作,依然能创造奇迹。”
高德敏的故事源自母亲黄欢笑——那位被称作“驼峰天使”的中国女护士。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与盟军的主要空中通道,因沿途地形险峻、气候恶劣,加之空中作战频繁,日军空袭不断,被称为“死亡战线”。1942年至1945年,飞虎队队员驾驶战机沿驼峰航线为中国空运战争物资超80万吨。1944年,黄欢笑成为驼峰航线最前线——云南驿美军医院留守的唯一中国女护士。仅在这里,她护理过的伤员就超过3000人。“回国后的飞虎队队员还常给母亲写信、寄照片。”高德敏说。
2004年7月,一批美国飞虎队老兵重返云南,与时年92岁的黄欢笑再度相聚。如今,AI技术让80年前黄欢笑与美国飞虎队队员的合影“动”了起来,重现了这段动人情谊。高德敏曾将母亲的传奇人生写成长篇传记小说《飞虎月亮花》。如今,他又把这段故事带到华盛顿:“我和杰西讲述的故事打动了现场的人们。中美嘉宾齐唱《友谊地久天长》时,全场都沸腾了。”
谈及此次故事会,高德敏说:“能参与这场意义重大的活动,我既感到荣幸又觉得责任重大。云南是抗战时期飞虎队的大本营,这里不仅是千千万万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英勇献身的地方,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云南抗战故事,讲好中美友好故事,让承载人间大爱的‘飞虎队精神’代代相传,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弗里・格林感慨:“战时情谊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体现。历史上难有这样的案例——民众愿意为援助自己的异国友人承担巨大风险。每当美国飞行员在敌占区被击落或迫降,他们几乎总能得到中国民众的救助。这不只是同盟之谊,更是人性之光。”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致辞中表示:“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捍卫正义,守望和平。让我们向历史致敬,铭记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的伟大功勋;向友谊致敬,珍视烽火岁月中生死与共的坚实守望;向未来致敬,赓续民间交往奔涌向前的磅礴力量。”
当日,美国驻华使领馆在X平台发帖,追忆飞虎队的起源:“1941年8月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AVG)正式成立,总部设于昆明,陈纳德担任队长。该部队隶属于中国空军序列,后被广泛称为飞虎队。1941年12月20日,飞虎队抵达中国后不久,便在昆明上空迎来首次空战,首战告捷。”
战争虽远,友谊长存。正如歌词所唱:“把我们的情写在天地间,用我们的爱温暖全世界。”80多年过去了,那段用勇气、善良和信念铸就的友谊依然能跨越山海,温暖如初。
本报记者 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