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大关县百万亩筇竹抚育管理的重要时节。在大关筇竹产业核心区木杆镇,竹农龙文涛穿梭在竹林深处开展林地清理、密度调节。“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筇竹林就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木杆镇银吉村村民龙文涛说,他家种了20多亩竹子,仅竹笋收入就有4万多元,待竹林全部丰产后,收入还要增加。
在木杆镇细沙村,村民吴乾刚在竹林里套种黄柏,通过卖竹笋、竹材、黄柏,实现一块林地三份收入。“今年我家采收了600多棵黄柏,收入有7万多元,加上筇竹和方竹的收入,一年下来总收入预计超过17万元。”吴乾刚高兴地说。
春采竹笋、秋冬伐竹,大关竹产业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鼓起“钱袋子”。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书权介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县竹林面积发展到116.6万亩,其中筇竹102万亩、占全国筇竹面积的70%以上,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竹产业受益群众达19万人,覆盖全县农村人口的79%。
点竹成金,绿富共赢。近年来,大关县依托百万亩筇竹产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全链开发、品牌打造、科技赋能等多重发力,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从卖笋到卖竹、从竹竿加工到全竹利用、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蝶变,小小筇竹变成了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为延伸竹产业链,大关县大力发展筇竹笋休闲食品加工业,依托筇竹鲜笋资源,引进现代化食品加工生产线,开发出清水笋、泡椒笋、即食笋等一系列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同时,通过标准化加工和品牌化运营,产品依托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走向全国各地市场。
走进位于天星镇竹缘社区的竹笋加工车间,浓浓的泡椒香气扑鼻而来,几十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清洗、分拣、包装等作业,车间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竹笋加工厂让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正在打包竹笋的务工群众饶婷群说,“这里上班实行计件制,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有4000多元。”
笔架、拐杖、茶几、椅子……在云南羲之竹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一根根经过杀青、熏蒸处理的筇竹,经工人们的巧手打磨后,变成了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家具和工艺品。“竹材加工延伸了产业链,2024年公司年产值达1500万元。”公司负责人欧贤芹说,公司在大关县城开办了分厂,带动159人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元。
大关县立足优势做强“一县一业”,累计投入竹产业资金20亿元,全力推动竹基地建设、竹市场主体培育、竹产品加工、竹链条延伸。目前,年产5万吨竹笋加工生产线、投资1700万元的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投资1.8亿元的筇竹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已建成投用,“大关筇竹笋”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达15.07亿元。2024年,全县竹林投产面积达56万亩,竹笋年产量达5.29万吨,竹材年产量达4.5亿根,带动竹农户均增收5000元。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胡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