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博士自京来 宾川学种地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4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宾川县开展了为期4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他们从校园走进田野,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农业生产,在这片红土地上收获了别样的成长与感悟,也写下了属于青春的助农答卷。

“宾川县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呈现立体气候,土壤结构具有多样性。这里也是一个典型的小农户种植区域,非常具有科研价值。”宾川高原特色果蔬科技小院院长陈鑫介绍。葡萄架下,陈鑫正调试便携式显微镜,镜头下葡萄叶片的气孔结构清晰可见,这比实验室里的数据鲜活多了。

阳光下,学子们弯腰在田垄间,4人组成的小分队分工明确,取土、装袋、速测一气呵成,同步检测水分与叶片养分。硕士研究生冯怡静蹲在田埂边,手持速测仪器轻点土壤,手机屏幕上即刻跳出pH值、钙元素含量等数据。大家围拢过来盯着数据,语气里满是兴奋。“我手上拿着的是检测水EC(电导率)值含量的小仪器,非常神奇,那么小的仪器可以在田间迅速把数据检测出来,能够进一步打破时间壁垒。”冯怡静说。

“氮是21,钾是89,钙是35。”在云南天农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养分速测实验室,另一组学生正忙着将采回的土壤标本进行研磨筛分。博士生毛思文正盯着检测结果解释,作物和土壤不会说话,速测数据就是它们的“方言”。“我们检测出这些数据就是用于生产实践的,通过检测后再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肥料调整,让种植更加科学。”毛思文说。

本次社会实践中,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11名博士生和34名硕士研究生被分配到科技小院、农资公司、合作社等多个点位,涵盖作物种植、产业调研、技术培训,挖掘特色文化,开展支教等多个方面。通过与各方交流,实践团队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目前已形成多份建议报告,涵盖技术规范、服务优化等方面。

宾川县是农业大县,是“中国水果之乡”“中国葡萄之乡”“中国柑橘之乡”,但农户种植水果基本靠“经验主义”,难以精准把握作物生长需求。如今,科技小院带着学子们用数据读懂作物“语言”,实现精准灌溉、科学施肥,让水果种植从“靠天吃饭、凭经验管理”迈向“数据决策、智慧赋能”的新阶段。陈鑫记得,初到宾川时不少学生因中暑、农活繁重打了“退堂鼓”,如今却能熟练操作测土仪器,用通俗话给农户讲“氮磷钾”,让他倍感欣慰:“学生们带着理论来,带着办法走,从‘会做题’到‘会种地’,这步跨越正是实践的意义。”

本报记者 秦蒙琳

通讯员 卢焱 吴松江

  • 鲜花寄情 感念师恩

  • 报头

  • 云南文博会将于9月17日启幕

  • 安全高效做好群众转移避险

  • 中老首届职工技术技能交流活动在景洪举行

  • 玉溪市通报表扬一批教育系统优秀集体和个人

  • 昆明连续3年入选“投资热点城市”

  • 鹤庆年产800万只铝合金汽车轮毂项目签约

  • 昆明(磨憨)全国榴莲集散中心运营

  • 博士自京来 宾川学种地

  • 以友谊之名讲好中国故事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