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云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依托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南方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培育”、云南省“组团式”帮扶人才带培项目及赵银月专家基层工作站等核心平台与任务,联合会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形成合力,为当地大豆扩面积提产能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在前期技术储备与实践基础上,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为会泽县引进“云黄”系列多个优良大豆品种,并结合当地立地条件和资源禀赋,研究并集成了多套大豆良种良法配套绿色增产增效种植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模式,持续推动先进技术落地应用。
2025年,团队以优良品种为核心载体,运用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地膜盖草、化学控旺、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在会泽县雨碌乡、者海镇、宝云街道等区域建成了5个百亩核心示范田,涵盖大豆清种、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大豆—烤烟套种、大豆—辣椒间作等多元种植模式,核心示范面积超1000亩,并辐射带动当地推广种植50000余亩。
8月26日,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会泽县农业农村局举办的大豆种植技术现场观摩活动中,云南省作物学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测产专家组,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不同种植模式百亩核心示范田进行产量测定。其中,清种大豆示范田采用实打实收方式,实测面积5.18亩,“云黄17”(脂肪含量23.44%,属高油、高产、高抗品种)平均亩产达273.03公斤;与烤烟套种大豆示范田采用理论测产方式,“云黄26”(脂肪含量25.4%,属超高油、高产品种)平均理论亩产187.38公斤,充分展现了优良品种与科学种植模式的协同优势。
今年雨水充沛,在会泽县海拔1600米至2000米的种植区域,上述两种种植模式示范效果显著,产量较上年分别提升1.5%、5.39%,不仅实现了稳粮增豆目标,更直接带动了农民增收。
下一步,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豆类团队将持续加大优良大豆新品种推广力度与先进种植技术普及范围,助力更多农户在“一亩三分地”上种出高产、优质的“希望之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