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 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兰坪县“希望老人”施中林——

以爱为炬,点亮寒门学子上学路

一位饱尝生活苦难却热爱读书的剑川县农家青年响应号召,来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支边援疆。60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坚持公益捐资助学,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怒江文化事业。退休后,他仍笔耕不辍,捐资助学,点亮无数孩童的上学路。

他就是被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群众誉为“希望老人”、众多孩子亲切称呼为“施爷爷”的施中林,也是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怒江支边老干部。

1955年10月,施中林脚穿草鞋来到兰坪县,从此开始长达45年的支边援疆生涯。工作后的他,玉米馍馍加白水度日,钱袋总显得很单薄,因为每月大部分的工资都被他悄悄存为助学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上学。

回忆自己的上学路,施中林满腹心酸:小升初考试那天下起瓢泼大雨,他撑起家中破旧的雨伞奔向两公里外的学校,破伞挡不住漫天风雨,浑身湿透的他最终被挡在考场之外。这道伤痕成了施中林日后为他人撑伞的起点:“因为自己淋过雨,就想为别的孩子遮一遮。”

“我参加工作后有了一份稳定收入,就想尽力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想。”施中林说。1979年,施中林在河西乡箐花村工作时,看到许多孩子因家贫买不起学习用具。他找到村里的老师策划了“民间故事写作奖励”活动,得满分的学生可获现金奖励。一年后,很多买不起文具的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具。

2000年,施中林退休,45年的工作经历化作800万字的著作,稿费变为助学薪火。施中林走遍兰坪大地,收集材料、民间故事,笔耕不辍。“我要一直写下去,多挣一些稿费,多帮几个孩子上学。”他说。

施中林的爱心犹如甘泉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众多寒门学子。兔峨乡丰甸村的孤儿小和考上大学,可窘迫的家境无力供他前行。就在小和感到无助之时,曾资助他的施中林再度雪中送炭,资助他继续完成大学学业。如今,小和已成家立业,时常去看望他的“施爷爷”,那道超越血缘的亲情纽带在岁月里愈加深厚。

数十年间,47名像小和这样的家庭困难学子,靠着施中林稿费汇成的涓流,抵达了人生的新岸,有的穿上了警服守护正义,有的执起教鞭点亮课堂,有的身披白衣守护生命……施中林用爱心撑起一片晴空,为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

如今,施中林仍伏案疾书,《滇原遗珍》《云岭诗歌集》等多部著作从笔端流淌。从青丝到皓首,继续书写着“希望老人”的梦想:深山与未来之间,最近的路就是读书。本报记者 李寿华

  • 红河州刺绣艺术时装展演举行

  • 报头

  • 金沙江水“爬坡”浇灌干热河谷

  • 逛跨界联展赏花品咖观植尝果

  • 到三七之乡养眼养肺养生养胃

  • 全国首份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产品碳足迹报告在昆发布

  • 今起至14日我省大部将出现强降雨

  • 以爱为炬,点亮寒门学子上学路

  • 曲靖健康医学院揭牌

  • 讲好脱贫故事 分享减贫经验

  • 新平县16个项目集中签约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