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冷链列车昼夜奔驰,“云字号”农产品走向海外市场不断提速。近日,云南省多个部门再次出台措施助力农产品出口,为云南农产品摆上“世界货架”硬核赋能。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出口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出口规模居我国中西部地区第一,鲜切花、咖啡等农产品出口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绿色优质云品加速出海出圈是云南做强资源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云南省一体推进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全面深化。
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云南制定《云南省产业强省三年行动(2022—2024年)》等政策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资源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
上午8时,河口口岸人流如织。依托区位优势,河口口岸成为越来越多中外旅客边境游、跨境游的热门“打卡地”。随着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等便利化政策的实施,云南发挥文旅资源优势,聚焦入境游市场,通过政策激励、创新营销、产品升级、服务优化等系列举措加速推进海外客源市场拓展。今年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3.7亿人次、增长10.8%,接待入境过夜游客251.03万人次、增长86%。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云南省将园区经济和资源经济、口岸经济联动发展,坚持以园区聚产业,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培育的集聚区。
云南启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以来,“2+3+N”沿边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其中,瑞丽沿边产业园区、河口沿边产业园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等沿边产业园区已成为云南承接中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优选地”。2023年以来,“2+3”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869.5万平方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751亿元,到位省外资金73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6万户。
在河口沿边产业园区,“腹地”开远片区发展面料纺织印染,越南建立服装成品生产基地,两地联动开展跨境产业合作的“一企两国两厂”跨境产能合作优势显现;在瑞丽,“一企建一园、一园带多企”新模式,实现了企业主导开展投资、建设、招商、运营与政府服务保障深度融合,达到借力发展、共建共享目标。目前,雅戈尔时尚产业园、边民互市商品落地加工产业园(中缅农商产业园)、中朔中药材国际中心3个“园中园”项目已基本建成,还有7个“园中园”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云南把口岸作为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口岸经济正从传统“通道经济”向集物流、贸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口岸枢纽经济”跨越。
近年来,云南加快口岸建设提速、提“智”、提质,统筹各类资金超50亿元,支持45个口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2024年,勐满公路口岸开放、芒满通道并入畹町口岸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关累港水运口岸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全省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孟定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的“1+3+4+N”口岸发展格局更加立体。
距昆明700公里的边城磨憨,2022年起由昆明市托管后驶入现代化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快车道。托管以来磨憨累计完成投资超120亿元,人口从两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2024年较2023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四个翻番”;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创建成为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在这片拔节生长的热土上,出入境人流、车流、货流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仓储加工、高端制造、进出口加工、跨境物流等产业纷纷落地,昔日的边陲小镇已逐渐变为魅力绽放的“国门明珠”。
“三大经济”成为云南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云南正以“沿边”跃升“中心”,从“末梢”变身“枢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进出口贸易额1273.9亿元、同比增长3.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090.3亿元、同比增长7%,对东盟进出口618亿元,同比增长8.9%。
本报记者 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