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2周年。
这是一条跨越高山大海的路,从历史深处走来,呼应着人类对幸福美好的共同追求,向光明、金色的未来延伸。
这是一条以陆海为纸,以合作与真心共绘的路,越走越宽的阳光大道带来联通、共赢与并肩前行的朋友。
源自中国的倡议,属于世界。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站在云南聆听,这是路把我们连成一家的故事。
发展路,连接彼此
一条钢铁巨龙,穿越山河湖海,连接起中国与共建国家人民发展的梦想。
“中国人更了解我们,因为他们走过同样的路。”今年7月,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总书记巴图克·伊门达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谈及坦赞铁路时发出了这样动情的感叹。在非洲朋友看来,中国在关键时刻伸出的手,不仅切实回应了非洲国家的发展诉求,更是一种信念的支持、一种命运的共鸣。
时光流转,合作延续。2017年,中国和肯尼亚共建的蒙内铁路全线通车。当铁路修到肯尼亚青年卡里乌的家乡时,他与无数同胞的希望与机遇,随着延伸的铁轨,向远方铺展开来。
2017年,受益于“一带一路”合作,卡里乌来到北京交通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学成归国后,他回到肯尼亚铁路局,亲身参与国家铁路建设。卡里乌说,了解到中老铁路的进展,他对肯尼亚铁路有了更多期待,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大家都是受益者。
2021年12月3日,汽笛轰鸣,中老铁路全线通车。近4年时间里,无数两国民众、国际游客、媒体人登上车厢,见证联通带来的变化,也成为故事的主角。
铁路,让老挝籍货运员康文新有了更多收入,建起新房,也收获亦师亦友的“中国师傅”;铁路,让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看到了远方的风景,有了更多关于未来的想象。
近期,中老双方签署中老铁路“一地两检”政府间协议。接受独家专访时,老挝驻华大使宋蓬说,这不仅是中老铁路通关便利化的重大探索成果,也将为未来泛亚铁路网的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老挝相信,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是口号,而是像修铁路、建学校、共战风雨这样的具体行动。”
坐上中老铁路列车的老挝记者协会主席沙万坤·拉沙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铁路作为连接两国的纽带,其重要意义已经超越了交通本身。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条黄金通道,进一步促进老中双方乃至与东盟各国间的信息互换、文化交融,让媒体成为加深各国人民情感联系与认知理解的强大引擎。”
共赢路,带来机遇
今年6月,来自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的7位南亚媒体记者相聚昆明,用笔尖、镜头记录了一场区域合作的盛会。
斯里兰卡锡兰红茶汤色明亮、孟加拉国芒果干香甜可口、尼泊尔羊绒制品质地轻盈、巴基斯坦玉石工艺精美……探访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大家看到来自自己国家的展品热销时抑制不住喜悦。
“今年,中国首次进口孟加拉国的芒果。您尝尝,真的很甜!”孟加拉国馆摊位上清香阵阵,展商阿拉明邀请大家品尝芒果干和新鲜芒果,果肉细腻无渣、糖度高,有独特的花香。阿拉明说,这些远道而来的芒果,还将进入电商、超市和生鲜连锁等渠道,与中国消费者见面。
巴基斯坦《每日邮报》记者马慕月第一次参加南博会。采访中她了解到,许多巴基斯坦展商通过南博会这一平台在中国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贸易额大幅增长。
南博会,让南亚客商热情拥抱中国大市场。随着免签“朋友圈”扩容,离境退税等便利化措施不断释放效应,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升温。
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出发厅海关申报柜台前,来自泰国的领队珍吉特·塔查正在协助团员办理离境退税手续。“操作很方便,人均5分钟就能完成,在昆明买的衣服、手提包都能退税,价格便宜不少。风景美,人们热情友好,下次大家还要来云南旅游购物。”她高兴地说。
在买卖中做朋友,在你来我往中增友谊。最坚韧的连接,以无形且柔软的方式达成。共赢的平台、便利的规则,如同一根根看不见的丝线,织就一张张紧密、共赢的合作网。
幸福路,天下一家
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地震,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成为第一支抵达缅甸、第一支救出幸存者的国际救援队。
第一时间将暖意传向震区的,还有一条热线。
4月2日,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多平台发布了由云南日报、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澜湄国传”连夜紧急制作的《震后传染病防疫小知识》缅语海报,短时间内就被缅甸读者广泛转发。
地震发生后,云南媒体第一时间推出“胞波情暖·吉祥热线”栏目,发布各类震后服务信息。
在社区安置点帮忙时,缅甸曼德勒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哥哥乌总会把这份防疫指南拿出来仔细阅读。缅甸卫生部公共卫生司佐佐奥博士说,这是一次跨越国界、跨越语言的健康守护行动。
在老挝,一档电视节目让无声的世界,有了声音。
老挝乌多姆赛省孟赛县,暑气未散的傍晚,19岁的阿列从竹席上坐起身,盯着电视屏幕,目不转睛。电视里,一双灵巧的手正在“讲述”新闻。他转过头,努力地对着父母比画:“这就是我的语言!”
老挝万象,傍晚6时30分,新闻准时开播。万象“希望之手”教育中心创始人、手语节目现场录制老师索帕朋的双手上下翻飞。讲到中老合作水电站时,双手比作大坝;遇到“5G”“大数据”这样的新词,她和团队要反复查资料、编手势,演练到指尖发酸。她认真地说,这不是表演,是把世界的声音,送到听不见的人耳边。
2024年7月,老挝国家电视台与云南媒体共同推出的老挝首档手语视听资讯节目上线。老挝受众说,节目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生活。
暖意、爱和美,跨越地理界限在流动。
2024年,云南省在周边13国实施50个民生公益项目,覆盖基建、医疗、教育等领域,惠及近140万人。云南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心联通 云南行”海外传播官孵化营是项目之一。
曾在中国留学的老挝导游苏力,2024年8月受邀参加了“心联通 云南行”海外传播官孵化营,与来自湄公河5国的青年创作者一起,学习用镜头讲述跨越国界的故事,向世界呈现自己的家乡琅勃拉邦这座世界“双遗产”城市。
当年11月,苏力又来到昆明。在“世界遗产游计划”发布活动上,他特意从老挝带来了一条筒裙,借此向云南朋友们介绍老挝的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游像春风,带旺了老挝与云南的旅游业,也促进了当地对世界遗产的保护。”苏力感慨道。
现在,苏力继续讲述着世界遗产游的故事。他期待着,与更多云南朋友一起探索老挝的美。
本报记者 韩成圆 姚程程 黄议娴 朱海 杨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