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涌动、绿色底色越发鲜明、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在9月19日召开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面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过去5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硕果累累的5年。全省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谋划实施系列三年行动,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以“关键变量”撬动发展“最大增量”,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一批批标志性成果显现,经济转型成“形”起“势”,一步步将美好蓝图变为幸福实景,交出“十四五”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经济体制改革蹄疾步稳
我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系统推进改革任务,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持续健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云南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印发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完善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持续深化燃煤发电、新能源发电、天然气、城乡供水等价格改革。通过破除一些领域准入壁垒解决企业准入难题,先行先试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评估方案”被国家采纳。
通过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加大民间投资项目协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重点行业改革方面,全省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式出台,全省城镇地区户口迁移实现16个州(市)职称互认,省、州、县三级共建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34个。云南省大数据公司全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快,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已达382家。
投资结构转型活力激发
“十四五”时期,我省投资呈现“前高、中低、后稳”的态势,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实现“双提升”,产业投资多点发力的局面加速形成,助推我省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2022年以来,900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产业投资占比从2021年的30.6%提升至2025年1月至8月的53.7%。其中工业投资占比从15.3%提升至32.1%,实现倍增。全省投资增长依靠交通、房地产投资拉动的状况发生根本性转变,产业投资成为支撑投资增长的主引擎。
我省一体推进招商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批绿色铝、绿色硅等项目接续落地。民间投资占比由2021年的44%提升至2025年1月至8月的45.2%,特别是产业民间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从42.6%提升至67.5%,推动全省投资增长由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带动向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协同驱动转变。
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我省全力以赴抓项目、帮企业、育产业,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三次产业结构从2020年的14.7:33.8:51.5调整为2024年的13.3:32.8:53.9,一产优、二产稳、三产进。
2024年,高原特色农业“1+10+3”重点产业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的80%;工业增加值达7454亿元,能源“顶梁柱”、烟草“压舱石”作用明显,电子行业成为工业第4大支柱行业,工业领域10个重点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元。
我省大抓产业投资和招商引资,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203万吨绿色铝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投产,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成为工业新引擎;铝、化工、稀贵金属成长为新的千亿级产业,绿色能源、有色金属产业产值双双突破4000亿元大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重点行业营收规模大幅增长。
“十四五”以来,我省新增绿色能源装机超6000万千瓦,电力碳排放因子全国最低、仅是全国平均的五分之一;“绿电+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快融合,产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铜镍分离攻克世界性冶炼技术难题,7N高纯铟开发推动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替代等。
科技创新塑造发展动能
我省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生态优化”等全链条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2024年,全省有色金属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形成全球第一的锡铟产业链。重大科技设施与平台支撑不断增强,目前已建有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840家,连续三年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万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3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5户。
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壮大,在滇“两院”院士15人,培养科技领军人才53人、中青年学术科技带头人1614人、技术创新人才1109人、顶尖团队33个、创新团队357个、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020个。同时,创新资源加速向产业园区聚集,全省3个国家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高新区建成全省67%的云南实验室、5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成9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质培优19个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滇中稀贵金属集群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连续三届成功举办腾冲科学家论坛,促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项目700余项。
园区“主战场”作用凸显
我省以园区经济为牵引,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着力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力推动开发区提质增效,园区逐步成为产业强省的主引擎、深化改革的先行区、科创资源的聚集地。
2024年,全省开发区以占0.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20%的GDP、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和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1个开发区主导产业集中度高于60%,国家级开发区营业收入占全省开发区的40.4%。打造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19个。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2024年,昆明、曲靖2个承接产业园和瑞丽、河口、磨憨3个沿边产业园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416.79亿元,新增经营主体近2万户。深化沪滇“16+16”园区合作共建,引进产业项目112个,总投资约340亿元。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创新实施昆明托管磨憨镇共建国际口岸城市,77个开发区完成社会事务剥离,所有开发区均成立运营公司或签订市场化运营协议。
发展“含绿量”持续提升
我省坚持把绿色转型要求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
绿色能源强省建设稳步推进,绿电占比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6%,位居全国前列。首批“2+4”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全面建成,建成南方区域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调控中心。建设云南省绿电绿证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全省年均存量常规水电绿证无偿划转规模有望保持在1亿张以上,折合电量超1000亿千瓦时。
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绿美公路5.2万公里、绿美机场16个、绿美铁路客运站46个、绿美服务区80个、绿美港口码头17个。2020年以来全省累计建成节能建筑超2.6亿平方米、建成绿色建筑超2.2亿平方米。
“十四五”以来,我省争取到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绿色低碳领域试点示范。通过实施“两新”政策,累计推动16个重点领域155个设备更新项目建设,累计带动消费近431亿元。
办好实事改善民生福祉
省委、省政府从民生各领域的细微处入手,全力办好年度“10件惠民实事”,推动落实州(市)委书记“10件事”。
我省建设就业“幸福里”社区106个、零工市场207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64万个,运营就业帮扶车间240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连续6年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已基本建成以就业“幸福里”社区为龙头的“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通过出台一系列服务民生的三年行动计划,教育强省、健康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十四五”以来,累计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6万余个,新增一级高完中45所,实施中职兜底招生政策,2024年中职录取人数比上年增长21.4%。101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总量居全国第二位。通过实施“一老一小”关爱行动,建成养老机构和设施6170个,其中老年幸福食堂760个,全省养老床位逐年增多;建成托育机构3471家,90%的城乡社区有“儿童之家”,全省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营商“软环境”向好向优
我省实施了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好云南、投资云南。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有经营主体685.77万户,其中,民营经营主体较2020年净增316.5万户,增长89.9%。
通过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在全国率先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云南经验”在全国推广。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实现远程异地评审100%全省工位“大循环”。
我省在509个行业领域试点开展“一业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切实减少执法扰企。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活动,让企业在云南投资更放心。中国(云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企业申报时间从30分钟缩减至5分钟。成立省级投资和招商引资工作专班,高质量举办政企恳谈会、南博会“投资云南”招商推介等系列活动。
高效便利的政务服务环境加快形成,“高效办成一件事”50个重点事项落地见效,办件量突破970万件。创新建设融信服平台,累计服务授信突破50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超48万户次,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对外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动“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取得了显著成效。
“硬联通”不断拓展。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中缅铁路国内段昆明—保山、大理—临沧建成通车,中老高速万象—万荣段建成通车;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已达43个,居全国第一位;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水富港多式联运势头良好。中缅油气管道成为我国第四大能源陆路进口通道,中老500千伏电力联网工程全线开工,跨境电网数量、输电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昆明成为全国第四个拥有三大运营商国际通信局的城市,国际通信服务已覆盖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8个国家。
“软联通”持续强化,同周边国家搭建多(双)边合作机制12个、缔结友好城市59对。推出全国首个人民币对泰铢区域交易试点,以及西南地区首个泰铢现钞直供平台,搭建2个越南盾现钞直供平台,建立中老双边现钞调运通道,与1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累计结算金额超8800亿元。
“心联通”全面铸牢,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减贫应急方面的合作遍地生花,包括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8项,支援周边国家抗击新冠疫情,组派专业队伍开展缅甸地震救援等。
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
云南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部署,积极构建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野生动植物种类数量居全国第1位;2024年,全省对泰国、老挝边民互市贸易额分别增长66.4%、9.2%;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超500亿元;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赤水河干流及出省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全省有机产品和低碳产品认证证书数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累计创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进一步深化国内区域协作,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签约项目超7000亿元;深化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开展长江“十年禁渔”联合执法1500余次;14个州(市)实现铁路贯通、125个县(市、区)实现高速公路贯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逐步缩小。
本报记者 李承韩 段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