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清晨,“牢记总书记嘱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走基层”小分队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体中华儿女一起想一起干。”LED大屏上,投放着一个个反映民族团结的感人瞬间。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宣讲员张婷刚开讲,就吸引了150多名师生的目光:“还记得我们第一任州长裴阿欠当年向中央汇报时曾说‘我们要一条大地的腰带(修建一条公路),与祖国联系在一起;织一张蜘蛛网(架一条电话线),和党中央连在一起’。这不仅是想要路、要桥,更是一句沉甸甸的承诺,怒江各族人民,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一顿“中秋团圆饭”,一吃就是25年,吃出了郑家庄的团结、发展、和谐、稳定。来自洱源县的宣讲员张晓琼带领师生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村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郑家庄,一同探寻7个民族和睦共处、携手并进,共同创造“郑家庄经验”的奥秘。
“今天,我带来了一种饮料,同学们看看,是什么?”“对,咖啡。”“有谁喝过加了盐的咖啡?我帮同学们尝试过一次,又咸又苦,很难喝。可是,这种难以下咽的苦咖啡,却成为一群人的日常饮料……”在与现场同学的互问互答间,云南民族博物馆讲解员黄子芮将孩子们带进了战火纷飞年代,重新认识了一群年轻的爱国志士:3200多名华侨青年司机和汽车修理人员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承担起为中国战场运送军需物资补给的重任。正是这些加了盐的苦咖啡,帮助他们暂时缓解了数十个小时急行在陡峭公路上的疲惫。孩子们凝神静听,眼里挂着晶莹的泪花,纷纷在笔记本上记录下一句句令人心潮澎湃的话语。
“10公里,是从马关边境188号界碑到193号界碑的距离,也是熊光泽一家三代人70余载坚守的里程。”云南民族博物馆讲解员段杨修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三代人徒步巡边16万公里、义务守边74载的熊光泽一家的故事,将云岭儿女一代一代前赴后继,用忠诚和汗水守卫边疆的动人故事进行深情表达。
宣讲结束,掌声经久不息。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