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嵌在中越边境线上的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垮土村,环抱在葱茏深秀中,42户瑶族人家,点缀在2000多亩古茶树林外围。
“从村民最早的族谱里,种茶、采茶、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6代人。”垮土村“80后”村民小组长黄廷君笑着说,这片“东方神奇树叶”不仅列入村民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更成为造福一方的“金叶子”。
茶坪山的茶,香飘世界。
“麻栗坡古树茶远销法国、葡萄牙、阿联酋、巴西等数十个国家,今年5月,还首次走进了联合国。”黄廷君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山间野茶能冲泡出世界香,离不开外交部用心用情的帮扶,也离不开垮土村新一代茶农的成长。
“以前跟阿妈上山采茶觉得口渴时,阿妈总会摘一片鲜叶放入我的嘴里。”古茶树林中,舒缓的语调、甜美的笑声,与银饰叮叮当当的脆响,交织在一起,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90后”瑶族姑娘邓金仙仿佛从画中走来。在大山的这一头,她通过社交媒体直播平台,大方娴熟地与全国各地的网友交流互动,带货家乡茶叶。一片小小的树叶,饱含着邓金仙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从“茶叶”到“茶业”,离不开地方在茶产业全链条发展上的深耕细作。
2023年以来,麻栗坡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接连举办3届“老山国际春茶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省内外优质企业参与到茶叶产品精深加工和终端销售环节,推动小农户链接大市场、好市场。
目前,全县已培育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企业28家、合作社19个、小作坊15个,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新引进的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麻栗坡茶业分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对当地茶产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从采摘、初加工、深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外交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合力推动下,麻栗坡古树茶声名鹊起,茶产业迸发出新动能,在外务工的年轻村民看到了家乡发展的空间。去年,猛硐乡就有80多人返乡创业就业,从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90后”姑娘黄文意就是其中一位。
两年前,在江苏打工的黄文意决定返乡。“顾家和赚钱两不误。”黄文意说。两年里,她从种茶、制茶、卖茶、泡茶,再到直播售茶,孜孜不倦地学习。
面对“麻栗坡古树茶走进联合国”的热度和流量,无论是村民小组长黄廷君、见多识广的黄文意,还是有10多年网络带货经验的“网红”黄廷芬,大家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保护好茶山,做出好产品,好山好茶才能卖出好价钱。”
打开手机,点进黄廷芬的网店,“12年老店”的认证颇为醒目。网店橱窗里,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瑶家烤茶等。在每一件商品介绍里,都有两个词语——古树茶和生态。“生长在原生态环境里的古树茶,就是我们的特色。”黄廷芬说。
“90后”瑶族姑娘黄廷芬是垮土村新一代茶农的出色代表。除了不断提升制茶工艺水平,早在12年前,她就“触网”,开始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在她看来,这1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位于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交通网络、通信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垮土村茶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个人走可能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远。”黄廷君说,村里先发展起来的新茶农将带动村里其他茶农抱团闯市场,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品牌赋能等模式,让更多农户分享茶产业增值的收益。
茶香浸润,当地依托老山茶这一特色产业,持续探索“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边疆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张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