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文/图
“总书记回信暖人心,边疆儿女心向党,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镇康县城南伞河畔,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克春梅的“阿数瑟”调子《总书记回信到边寨》清新欢快。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响彻阿佤山,唱出了各族儿女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当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践行者和责任人,一幅幅边疆美、群众富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沧江大地绚丽绽放。
阵地建设传承民族团结基因
临沧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着力打造新时代宣传教育阵地,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临沧故事,进一步把临沧民族团结基因代代相传,把党的声音源源传递。
临沧扎实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和“三个心向”教育实践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并列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等内容。截至目前,市、县(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200余次,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学习21.7万场次,开展党课讲授3.32万场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覆盖轮训122期2.15万人次,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925场次。
临沧注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长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站,发挥老支书们传帮引带作用,推动下班坝自然村率先建成全省全国“维护好民族团结”示范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基地。老支书们走进村寨、走进机关、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企业等进行广泛宣讲,讲好班洪抗英、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时代楷模”鲍卫忠以及“傣族让坝、佤族让山”“佤族汉族是一家,九老九代不丢伴”等发生在临沧的生动故事。发挥各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收信人宣讲团、火塘少数民族语宣讲小分队、佤山青年宣讲团、“巾帼大宣讲”等各级各类团队作用,深入群众中宣讲2.5万余场次。
临沧创建了3所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所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学校;建成永德茶马古道文化广场等一批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主题街区、公园和广场;建成27个省市级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和主题教育馆,展陈《马克思传》中国首译者罗稷南、第一位临沧籍共产党员刘御、抗日革命烈士肖朝汉等临沧籍名人事迹,讲好他们自强不息、救亡图存、团结奋进的生动爱国故事;深度挖掘镇康远征军抗战、永德字文科父子三烈士、耿马滇缅铁路遗址、双江圈控起义等临沧历史,讲好各族人民不畏强权、团结御辱、维护民族独立的红色经典故事。
法治建设构建民族团结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临沧市重点落实强党建、防风险、固边防三项措施,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实施“红旗飘飘”工程,边境322个党组织完成标准化、规范化达标创建,307个村(居)民小组实现活动场所全覆盖。在抵边一线农户家中、集镇口岸、公路沿线悬挂国旗,引导和激励边境群众“镇守西南边关,守护祖国安康”。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引领社会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网,10个沿边乡(镇)均组建党政军警民联合指挥中心。建立14216个网格,全面落实户户联保、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实行日排查、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3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临翔区“六微”同创文明生活新风尚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将全市856个行政村和52个涉农社区划分为2461个片区,从市、县、乡三级机关选派2461名精干力量充实农村基层一线任“自然村长”,打通农村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建立健全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分析研判民族宗教形势,对涉民族宗教领域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化解销号。镇康县军赛乡岔路村红岩自然村地处镇康、耿马、永德三县交界处,混居着“三县三乡六村”行政隶属不一的5种民族123户群众,推动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等工作存在诸多困难挑战,当地以抓治理、谋发展、促团结、增和谐为重点,探索实施了“三县三乡六村”联合治理的“边寨协商”乡村治理新路径,推出形成了“协商在基层”的镇康经验并在全市推广,解决了一批防风险防隐患难题,有效推动了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效能的提升。“协商在基层”经验3次在全国政协有关会议上进行大会交流。
扛牢扛实强边固防第一政治责任,筑牢我国西南边疆地区安全屏障。创新实施“五级书记抓边防”、“五级段长”责任制,加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推进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在边境一线构建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长城”。全市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综合满意率由2015年的86.77%上升到2023年的96.53%。
文化建设筑牢民族团结基石
站在“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的认识高度,临沧通过落实传承民族文化根脉、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三项举措,合力推动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夯实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根基。
临沧坚持融“文”共鸣,实施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98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13个。滇红茶制作技艺列入联合国非遗代表性名录,沧源佤族木鼓舞、临沧傣族构皮手工造纸工艺等9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47名,39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团村获“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美誉。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3个,打造双江景亢村、沧源葫芦小镇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69个。
临沧持续开展民族文学、艺术、歌舞、影视、戏剧创作,《阿佤人民唱新歌》《月亮升起来》等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微电影《阿佤兄弟》《大山里的微笑》等作品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获金奖。《我的乡村》《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等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舞剧《勐相耿坎·傣拳师》获全省第十六届新剧(节)目展演优秀导演奖和优秀作曲奖,《宏仲嘎光》《菩仿》分别获第八届、第九届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顺利承办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临沧以奖牌总数54枚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创造了历史纪录,展示了临沧少数民族体育道德风尚。
临沧接续举行“学回信 感党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活动,发行《唱响幸福歌》和《我们都是收信人》“一书一画”,《阿佤人民幸福歌》《火车开进我家乡》《新歌唱给总书记》《谨记您的嘱托》等一批感恩党的歌曲广为传唱。传承和弘扬“班洪四大嫂”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干成想办法的团结奋斗、服务人民精神,激励感召临沧各族人民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制定出台《临沧市“十四五”时期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边境村18至60周岁未通晓国家通用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全部清零。
经济建设奏响民族团结强音
临沧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全市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在跨越发展上发力,促进全市各民族在经济建设、繁荣发展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过上好日子。
临沧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市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21年1月建成通车的玉溪至临沧高速公路结束了临沧没有国家高速路网的历史,截至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里程实现从零到667公里的重大跨越。2020年12月大临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使临沧成为融入“大循环、双循环”、中国与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物流大通道和重要枢纽。临沧成为云南省第四个同时拥有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水运综合交通体系的州(市),以及全省唯一“一市三机场”的州(市)。推进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开通“重庆—临沧—缅甸”等国际线路,2015年以来,累计实现海公铁和公铁联运30482个集装箱,全市进出口贸易额达439.7亿元,边民互市交易额258.58亿元。自2023年以来,带动边民增收1441.2万元。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临沧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蓬勃发展,持续走在全省第一方阵,各族群众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普通高考成绩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临沧高中优秀生源遍布全国各大名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授予临沧市一中“优质(优秀)生源基地”。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健康临沧”行动全面实施,8县(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在全省医保基金运行评价中均排名全省第1位,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健康福祉不断增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动,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社会“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和“幸福花开”工程为抓手,临沧推动边境各族群众与内地同步走向现代化。仅2023年,全市沿边行政村(社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58.2元,走在全省前列。3个边境县4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5个、50万元以上11个、20万元以上41个,边境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
新闻链接
民族团结
一心向党
临沧市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与缅甸毗邻,边境线长290.791公里,是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窗口和强边固防前沿阵地。全市辖七县一区,国土面积2.36万平方公里,有3个自治县、13个民族乡、24个民族,少数民族户籍人口102.1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242万人的42.19%。
临沧各族人民历来团结同心、热爱祖国、一心向党。1953年、1956年,沧源班老人民两次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信,强烈要求回归祖国,并于1960年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1951年1月,镇康人民致电毛主席,表达对党中央访问团的感恩谢意。同月29日,毛主席复电,寄语镇康各族人民“日益团结与进步”。
在建党百年之际,沧源县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老支书们继续引领乡亲们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临沧各族人民以“我们都是收信人”的感恩奋进姿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重要回信精神,以“三好”嘱托为动力和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赋予临沧各项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努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在祖国西南边疆嘹亮奏响一曲曲动听的民族团结时代乐章。
2023年1月,临沧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328个地区(单位)被命名为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其中,全市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被命名为省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鲍卫忠同志被授予“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楷模”称号,15个单位、14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
本报记者 李春林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