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
● “十四五”期间,我省货物贸易总值1.3万亿元,其中,出口5510.5亿元,进口7464.1亿元。
● 截至目前,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776万人次,运输货物超6627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和老挝、泰国、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
● 目前,我省与9个国家建立了12对多双边合作机制,实现对湄公河国家双边合作机制全覆盖;与39个国家缔结118对国际友城,其中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建友城59对
● 全省口岸数量增至28个,全国排名第4位。全省口岸货运通关能力提升至8000万吨
● 已建成14条跨境电力联网通道
● 国内外通航点186个,昆明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30个
●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实施159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
● 获批7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评选认定34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 我省与17个周边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建125个国际联合创新平台
● 我省已同13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金额超9343亿元
9月29日,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的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专场上,省发展和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外办、昆明海关等单位有关负责人,从各自角度介绍了“十四五”期间辐射中心建设成效和亮点。“十四五”以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担当实干、奋发有为,以辐射中心建设统揽对外开放。从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到修路架桥织密交通网络;从产业合作结出务实成果,到用心用情拉近“邻距离”,云南持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强链接
大通道建设持续推进
“十四五”期间,我省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内联外通、功能完备、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重要通道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云南全力打造“1233出行交通圈”(滇中城市群1小时通达、云南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南亚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1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南亚东南亚国家1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国际大通道加速形成。目前,“五出境”高速公路通道,中越、中老泰、中缅瑞丽、中缅清水河、中缅印通道已实现云南境内段全程高速化,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已于今年3月顺利开工建设。“五出境”铁路通道,中越、中老通道建成,中缅清水河通道昆明至临沧段铁路、中缅瑞丽通道昆明至保山段建成通车。航空网加快构建,国内外通航点186个,昆明至南亚东南亚通航点30个。金沙江—长江出省通道实现贯通,右江—珠江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富宁港等加快建设,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稳步恢复。
中老铁路“黄金通道”效应持续显现。通车三年多来,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农产品与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双向奔赴”。截至2025年8月,中老铁路累计发送旅客突破5776万人次,运输货物超6627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1500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区市和老挝、泰国、新加坡等19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超过3000种。
“一带一路”南向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云南常态化开行“澜湄快线+”系列国际货运班列,拓展开行“澜湄快线+”中老泰柬国际多式联运货物列车,将“昆明陆港号”铁公海联运班列从泰国拉廊延伸至缅甸仰光港,推动“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首发。
添活力
口岸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引擎,在提升对外开放辐射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口岸工作,先后作出了加快智慧口岸建设,大力发展口岸经济,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等决策部署。
我省商务等部门聚焦服务和融入南向开放,围绕辐射中心建设和一体推进“三大经济”(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持硬件工程改造与智慧化建设同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点线面”结合,大抓边境口岸建设,口岸通道能力提升取得重要突破。全省口岸数量增至28个,全国排名第4位。口岸货运通关能力由2021年的3800万吨提升至当下的8000万吨。
国家枢纽与节点口岸,集群成型。优化“1+3+4+N”布局,磨憨公路、磨憨铁路等6个口岸升级为国家重点枢纽口岸,腾冲猴桥等3个口岸升级为国家区域性节点口岸,19个口岸扩能项目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获得国家口岸办优先推荐。
口岸基础设施扩容提质。实施35项口岸扩容措施。河口坝洒通道查验设施与中国坝洒—越南巴刹红河界河公路大桥同步开工,河口口岸年通关能力提升至1500万人次。天保口岸单日进出口货值突破5000万元。磨憨公路口岸由4车道拓宽至12车道,货运车辆日通行能力由600辆次提升至2000辆次以上,磨憨铁路口岸成为全国通关效率最高、货运增速最快、面向东盟最大的铁路口岸及首个经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关累港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并顺利通过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考核。
智慧通关创新,走在全国前列。6个智慧口岸项目建成投用,河口公路口岸等4个口岸纳入国家智慧口岸示范标杆备选清单,国家口岸办充分肯定云南智慧口岸建设成效并推广云南经验。实施通关便利化改革,推广“场场联动”“两段准入”等通关模式应用。磨憨公路口岸车辆验放时间由10分钟缩减至4分钟。磨憨铁路口岸通关时效提升超30%,榴莲检测实现24小时出报告,昆明(磨憨)全国榴莲集散中心正式运营,榴莲进口规模居全国第1位。
增动能
外贸提质扬优势
“十四五”期间(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8月31日),我省货物贸易总值1.3万亿元,其中出口5510.5亿元,进口7464.1亿元。其中,农产品出口总值948.2亿元,历年出口规模均居西部省份第一位。
我省出台全国首个《农产品出口业务指引》,多部门联动化解涉税风险。出台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两个指引”,“一地一策”发展边民互市落地加工。截至2025年8月底,全省备案边民人数22万人,边民合作社188个、互助组320个,落地加工企业备案数增至80家。
我省获批7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评选认定34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获评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1个,获批铜精矿加工贸易业务。2024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1.9%,全省外贸发展新模式有活力。云南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布局跨境电商海外仓33个,有业务往来国家和地区由2020年的9个,增长至2024年的33个。
创新组建“云企出海联盟”,运行南博会“贸易无忧”平台,出台12项全链条支持政策,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补助。贸易“朋友圈”不断发展壮大,2024年,贸易对象近200个国家与地区,新增17个出口市场与12个进口来源地。
更积极
全力参与区域合作
云南省作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前沿省份之一,近年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周边外交。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十次外长会先后在云南举办。“十四五”期间,我省连续举办4届中国—南亚合作论坛,3次举办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举办了第21届东亚论坛和中国共产党同东南亚、南亚国家政党对话会。
全力打造区域交流合作平台。“十四五”期间,我省成功举办了4届南博会。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第6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发来贺信,为中国携手南亚国家共同开创更加繁荣美好未来擘画崭新蓝图。4届南博会累计有27位外国政要、1200余位重要外宾线上线下出席南博会相关活动,其间举行80余场多双边会晤。举办4次中国—南亚合作论坛,在论坛项下开展了农业、卫生、新质生产力、智库等领域交流及相关活动,发布了多项成果文件,为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全方位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拓展开放合作机制。自2021年以来,我省已举办4次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老街莱州奠边省省委书记年度会晤机制,3次中国云南省与越南河江老街莱州奠边省联合工作组会议,2次中国云南与越南老街河内海防广宁五省市经济走廊工作会议。
同时,举行中国(云南)泰国合作工作组会议、中国(云南)—缅甸合作论坛、中国(云南省)—柬埔寨(外交与国际合作部)合作工作组首次会议、湄公学院年度理事会会议等活动,通过双多边合作机制和活动持续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在互联互通、经贸投资、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签署滇老、滇越多份合作协议,推动省人大常委会与老挝4省人民议会以及与越南4省人民议会建立友好交流机制,推动云南省政协与老挝4省建国阵线建立友好交流机制并签署合作协议。
促便利
出实招助力双向开放
“十四五”期间,我省系统施策、多维发力,不断提升惠企、助企能力,更大力度推动双向开放,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通关效率跻身全国前列。我省推广全国通关一体化,推行“两步申报”“提前申报”“附条件提离”等通关模式。对5类进口矿产品、原油等实施“先放后检”“集中申报”便利措施。推动海关、税务信息系统联网共享,企业出口退税业务全程电子化。行政许可事项“一网通办”。昆明海关支持“中老铁路运输+”多种贸易方式发展,大力推广“铁路快通”模式,在出口启运地或进口目的地“一站式”完成清关,实现集装箱运输“不换箱、不开箱、一箱到底”。昆明海关与铁路部门合作畅通“单一窗口”和“数字口岸”双路径数据传输。
深化农产品出口监管改革,出口通关成本显著降低。海关等相关部门推进农产品出口远程视频查检、批次检验(检疫)、批次集中查检改革试点。远程视频查检模式平均时长压缩至12小时以内,批次检验(检疫)模式查验时间缩短至30分钟,批次集中查检模式实现查检集约化和顺势监管,叠加与交通部门共同建立的农产品“绿色通道”协调机制,实现“一次查验、两家互认”。施行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自助打印模式等便利措施,大幅降低企业通关成本。
加快实现周边国家优质农食产品检疫准入。近年来,海关、商务等部门推动周边国家88项动植物、农食产品获准输华,不断扩展优质农食产品进口种类。以越南、泰国等国家榴莲、百香果、椰子获准输华为例,周边国家热带水果等越来越多的东南亚特色农食产品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满足国内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发挥云南作为我国中药材进口重要通道优势,老挝土茯苓、鸡血藤、红豆蔻等15种植物源性中药材获准输华,去年,云南省进口中药材规模再创新高,达到5.84万吨、货值6.16亿元,进口量、值均居全国首位,为云南中医药产业链稳定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前8月,云南省进口中药材3.4万吨,货值4.8亿元,延续了增长势头。
提升外事助企能力。我省外事部门动态完善外事服务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工作措施,下发了《关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实施便利化措施的通知》,修订《云南省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台港澳资企业中方(大陆)人员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的实施细则》,印发《外事工作服务州市、部门、企业清单》,制定《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服务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扩大经贸招商八项便利措施》等,精准协调解决涉外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建成云南省出境居民信息自主申报系统,扎实推进领事认证签发标准化工作。
今年9月10日,在省内多部门协同配合下,云南外事便民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整合了涉外公证、领事认证、APEC商务旅行卡、外国人来华签证咨询等外事服务功能,通过“一窗受理、联动办理、只跑一次”的服务模式,努力实现“涉外事务一站式办理。”
本报记者 韩成圆 姚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