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村寨风景如画、现代交通通村入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十四五”以来,我省边境幸福村全面建成及升级版建设扎实推进,在云南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和谐稳定的边境幸福村,犹如一颗颗宝石镶嵌在青山绿水间、闪耀祖国西南边陲。
“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2021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目标,在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创新实施、全面完成边境幸福村建设,并全面启动升级版建设工作,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全国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委会曼烈村民小组位于中老边境一线。沿着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走进村寨,傣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家家户户瓜果蔬菜、绿树红花环绕,洗手池、垃圾桶整齐分布,“彩虹路”“同心亭”“空中花园走廊”等景观引人入胜。
“过去村容村貌没有这么干净整洁,通过边境幸福村等项目建设,我们村完成了水电网络改造、环村路沥青路面硬化、村内绿化等建设项目,大家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曼烈村村民小岩说,居住在犹如公园一般环境优美的村寨里,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曼烈村的美丽蝶变是我省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我省科学编制“一村一方案”,细化实化项目内容,省级财政按照每个行政村(社区)不低于3000万元的标准,共统筹下达资金138亿元,实施建设项目13423个。稳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实施农村自来水普及、电网供电、行政村5G网络覆盖等项目,迅速补齐边境村寨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83%,实现自然村100%通硬化路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5G网络覆盖率达100%。
同时,结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提升整体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改厕技术服务、农村公厕管护提升两个专项行动,进一步改善沿边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全省25个边境县(市)已全部达标国家卫生县城,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6%,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0%。
眼下是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牛油果成熟期,万亩种植基地里,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丰收在望。
“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后,我们把牛油果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的新兴主导产业进行培育,投入扶持资金816.9万元发展牛油果产业,带动全村闲置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芒信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平说,在“334”新型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下,截至目前,芒信村牛油果实现产值3000万余元,吸纳就近务工7000余人次。同时,乡亲们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日子越过越红火。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在边境幸福村建设过程中,我省始终把发展边境产业作为促进边疆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全力实施农村居民、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建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和特色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天然橡胶、茶叶、咖啡、坚果等优势重点产业,开展“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试点工作,牵头推动“招小商”盘活帮扶车间,开发闲置资产,促进各族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实现有效增收。
截至目前,全省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均已创建一项主导产业,成立一个以上规范运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24年底,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探索形成了10种稳步增收模式,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38元,农村常住人口达99.03万人,较2020年增加2.39万人。
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我省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政策向抵边村寨倾斜,全面提升边境村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沿边各族群众生活和教育水平。
实施省级园长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实现边境幸福村帮扶全覆盖,规范沿边幼儿园办园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截至目前,沿边行政村(社区)适龄儿童入园率和远程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
持续推进实施边境幸福村体育基础设施全覆盖,2024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2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0.52平方米。
持续巩固通邮成果,2207个沿边自然村率先实现每周三频次以上通邮,64个边防站点邮政普遍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2024年以来,我省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全面启动边境幸福村巩固提升工作,细化6个方面22项指标任务,实施建设项目8228个,全力打造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同步实施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试点建设,打造“旅居云南”之边境幸福旅居业态,不断增强沿边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幸福生活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开。
本报记者 李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