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永仁:盘活资源 幸福升级

——云南人口小县机构改革一线观察(下)

清晨6时半,阳光洒进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幸福里”社区,返乡务工的永兴乡村民艾德金和妻子从“家”里前往工厂。这个“家”曾经是永定镇政府办公室,走廊尽头的公共浴室曾是政府档案室,经过改造现已成为产业工人们下班洗热水澡的地方。

目前,永仁“幸福里”社区常住的1119名务工人员,享受着“拎包入住、送餐到岗、餐后上工、往返接送”的服务。他们是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改革盘活资源后,永仁县通过精准配置,让闲置资产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增量,实现治理效用的最大化。

一场降本增效的改革实践

全省12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排名中,永仁县常徘徊于百名之后,但人均GDP却可跻身前30名,是财政自给率偏低但具备发展质量和潜力的人口小县典型。

在全国97个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浪潮中,永仁这个年财政收入约4亿元的山区县,面临的不仅是如何提升有限财力使用效益的“必答题”,也是基于深入挖掘发展潜力的“进阶课”。

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政简业精,惠在民前。

在有限资源下寻求高效治理与发展突破,永仁县探索出一条职能机构优化整合推动服务发展和民生的有效路径。

“推行一类事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大部制’协同改革后,永仁县级部门办公用房减少4554平方米,每年运行经费减少约500万元。”永仁县委编办主任李学文介绍。这些机构精简、成本降低后释放出的宝贵资源,投向了经济发展和民生领域。

把机构合并后闲置出来的办公楼、档案室等,交给劳务公司改造为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是永仁县的创新举措。

“过去企业招工像‘打游击’,现在全县50多万亩林果产业用工由社区统一调配。”“幸福里”社区云龙片区场长李永芳算了一笔账,社区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1万元年租金盘下镇政府闲置楼栋,工人住宿成本下降70%,企业招工效率提升、规模扩大。社区创新“流动床位”机制,工人在县内不同基地流动作业时,凭电子工牌即可就近在“幸福里”社区入住。“一盘棋”调度,使全县农业企业季节性用工满足率从不足60%提升至95%。

同时,机构改革衍生出的政务服务“上门办”模式,正为永仁崛起中的康养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永仁县行政审批局与县政府办公室合并后,项目审批流程实现重构。“过去项目建设报批需辗转于住建、规划、消防等近10个部门,审批周期长达90天以上。”当地的重点康养地产项目“阳光四季康养园”负责人说。现在,项目方只需在“政务小助手”平台提交预约,由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审批局)牵头,组织相关业务骨干组成“上门办”服务专班,携带政策清单和材料模板,主动前往项目现场进行联合踏勘和集中审批指导。

“从提交申请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只用了3天。‘上门办’团队一次现场办公,就解决了过去要跑两个多月的问题。”该项目负责人说。这种“前置服务、并联审批”的模式,将项目前期手续耗时压缩了近90%,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

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成为永仁县康养产业的“隐形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全县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跃居全州前列,吸引康养旅居者约3万人,康养地产投资达8.05亿元,“康养招牌引人、康养地产留人”的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永仁县的存量资产盘活与政务服务再造,做到了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实现多方共赢:政府以极低成本盘活闲置资产,以主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经营主体获得稳定要素保障和高效审批;劳动者享有安居乐业;地方经济激活内循环并吸引外部投资。

永仁县交到“幸福里”社区务工群众手中的成百上千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国有资产的盘活之窗,还是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幸福之门,推动实现从“管理资产”到“经营治理”的跨越。而“上门办”服务展现的效能,就是最优质的营商环境和核心发展资源,共同为化解西部小县“财政弱、人口散、产业薄”的困境提供新思路。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半径

傍晚7时,永仁县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68岁的傣族老人波岩罕走进由县司法局原办公楼扩建而成的图书馆。这座3层小楼新增的老年阅览室正对着街心花园,落地窗前摆放着藤椅和老花镜架。“以前这里门可罗雀,现在成了我们老年协会的‘根据地’。”波岩罕说,他每天都会来读两小时报纸,周末则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健康讲座。

永仁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与县委宣传部合署办公后,决策者发现老城区集中了全县60%的老年人口,却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于是,原本计划改为商业场所的县司法局办公楼被重新规划,保留法律藏书专区,扩建出300平方米的老年阅览室和儿童绘本区,后院增设无障碍通道连接街心花园。

“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也是公共服务半径的重新丈量。”永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张俊伟介绍,图书馆根据老年读者需求调整了开放时间,增设大字本书籍和语音导读设备。让人惊喜的是,这种精准配置还催生了“代际融合”——孩子们在绘本区参加故事会时,隔壁的老年书法班正挥毫泼墨,“一老一小”在公共文化空间各得其乐,原本沉寂的老城区重现活力。

“柔性治理”悄然改变着社区生态,文化浸润有效助力构建文明和谐。2024年,永仁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2.73%,而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率快速提升。

公共服务的精准投放,重新照亮了老城区。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则努力为全县教育发展铺就一条更宽广的跑道。

永仁县教育局副局长文俊铖的电脑里,保存着两张对比强烈的照片:一张是改革前,某乡镇小学校长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协调校舍维修,身份更像是“项目经理”;另一张是改革后,同一所小学的校长正在课堂上听评课,专注力集中于教学。这变化的背后,是教育管理部门机构职能优化调整后,加速推进“校财局管”和“校基局建”改革落地带来的积极改变。“过去,校长们40%的精力耗在‘柴米油盐’上。”文俊铖说,改革后,县教育局成立核算中心和基建中心,7名专业人员接管了全县13所学校的财务、建设和后勤。

深刻的变革也发生在课堂。剥离了社会体育职能的教育管理部门,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补齐教育短板上,永仁在全县推行“集团化办学”,将过去分散、薄弱的学校整合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永仁一中的化学实验室、生物标本室向所有成员校开放,山区孩子第一次亲手操作起了高倍显微镜。来自福建的名师团队通过“线上教研+线下驻点”的方式,将先进教学理念植入本土。改革后,永仁县高考一本上线人数从“个位数”跃升至75人,优质生源外流现象得到扭转。

这不仅是数据的胜利,更是对“县中困境”的有力破题。

华灯初上,艾德金夫妇结束一天的蓝莓采摘工作,回到“幸福里”社区做饭、休息,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旁边的广场上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他们不再是“留守儿童”,而是跟着父母从山区来到县城的“小候鸟”。

永仁的实践,给出改革答案:发展不仅仅是靠增加投入、做大增量,也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提高效益。永仁的改革,开启了“小县大城”的发展愿景,“幸福永仁”正在成为这座城市的新IP。本报记者 王丹

记者手记

小县之治,大道之行

漾濞县的“化学反应”与永仁县的“资源盘活”,是人口小县机构改革的范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共同回答“郡县如何治”这个古老的命题,改革既借鉴了历史上“简政安民”“化异为同”的智慧,也赋予了职能优化、数字赋能、以民为本的时代内涵。其收获各界好评的原因,在于从“单向管理”到“合力共治”的治理理念升维。

“实验”在继续,“融合”在深化。发生在云南两县的改革探索,是一条条奔涌的溪流,汇入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江大河。两县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治理现代化之路,必然是一条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守正创新的道路。县治之大道,亦是国家治理之大道。

  • 昆明巫家坝片区首个新建城市公园正式开放

  • 大道至简 实干为要

  • 报头

  • 生态颜值更高 绿色底色更亮

  • 永仁:盘活资源 幸福升级

  • 中老铁路发送跨境国际旅客逾60万人次

  • 坚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夯基固本

  • “省会+口岸”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

  • 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将于10月25日在大理开幕

  • 滇缅铁路修筑过程中的抗疟与抗战

  • 云南选手李佳瑞获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轮滑项目金牌

  • 贡山: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和美乡村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