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连续遭受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影响,全州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受灾。灾害面前,红河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从严落实落细隐患排查、监测预报、预警叫应、会商调度、物资储备、转移避险、抢险救援等各项防范应对措施,取得人员“零伤亡”的显著成效,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9月底,台风“麦德姆”汹涌来袭。
“快!必须赶在雨势加大前完成排查。”随着台风不断逼近,开远市碑格乡党委书记付忠强立即带头行动。由当地乡村干部、应急队员组成的排查队如同撒开的大网,迅速扑向散布在山坳间的各个村寨……
“阿婆,下雨不怕,怕的是后山滑坡,不能耽误了,必须马上转移。”工作人员扶着87岁的独居老人,细心地帮她锁好家门。当夜幕降临时,18名村民被顺利转移到安全地带。临时安置点的灯光温暖明亮,热菜热饭刚端上来,窗外暴雨如注。
两天后的清晨,付忠强带着队伍再次出现在落坡洞村。沾满泥土的雨靴陷进泥地,他们认真检查每道裂缝的变化。“排水沟畅通,没有人员回流。”对讲机里传来7支排查队在36个地质灾害点排查的情况。雨幕中的身影虽然渺小,但是,身着迷彩服的他们却像山腰间跃动的火焰,温暖人心。
自9月24日起,台风“桦加沙”率先影响红河州。紧随其后的“博罗依”和“麦德姆”更是带来持续性强降雨考验。面对台风“三连击”的严峻挑战,红河州干群齐心、众志成城将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全州上下将隐患排查视为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推动工作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各级各部门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危险区、沿河低洼地区、切坡建房点、城镇易涝点等重点防范区域,开展雨前、雨中、雨后全覆盖、精准化排查。截至目前,全州累计排查出风险隐患3056个,已进行整改并全部落实安全管控措施。
在此次防汛救灾过程中,我省创新的“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红河州通过多次召开防汛视频会商调度会,周密部署落实预报、监测、研判、叫应、转移、救援防汛“六部曲”,全面排查风险隐患,推动“六落实”责任到人,强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各县(市)积极响应,有效推动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无缝衔接。州防汛办充分利用“红河州防灾减灾调度平台系统”,累计叫应叫醒各级防汛责任人2525次,确保预警信息不仅“发得出”,更能“送得到、叫得醒”,打通预警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
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气象局,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密切跟踪台风动态,滚动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我们每日更新台风专题预报和‘1262’精细化服务产品,梳理风雨影响、登陆时段等关键信息,并对所有应急观测设备进行全面检查调试,确保监测不断线、数据可上传、预警及时发。”该气象局综合业务人员李艺璇介绍。
面对台风来袭,红河州应对行动迅速、有力、有序。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轮流进驻指挥部,靠前指挥,滚动调度重点县(市)和乡(镇)。10月5日至7日是防御台风关键期,州级累计开展防汛视频会商调度12次。各级严格落实带班值守制度,1664名涵盖州、县、乡、村四级的防汛责任人坚守岗位、闻“汛”而动。统计数据显示,9月24日至10月7日,全州累计下沉干部17712人次,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20126人次,未发生人员伤亡情况。
同时,红河州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10月6日,州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对全州13县(市)启动自然灾害救助Ⅳ级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提前预置了包括2830台挖机、装载机,530台抽水机,230余套应急通信设备,1630套应急电力设备等在内的大量抢险物资。救灾物资储备充足,代储省级、州级及各县(市)储备的各类救灾物资总计超31万件。全州组建涵盖专业救援、民兵、电力、通信、交通、医疗等领域的681支救援队伍,总人数达40398人。在资金保障方面,省级紧急下拨400万元防汛应急救灾资金,州委、州政府迅速配套200万元州级资金,均已迅速下达各县(市),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红河州成功应对连续3轮台风来袭,实现人员“零伤亡”的实践,是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
本报记者 饶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