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60%全球专利领跑AI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

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高亢 吴慧珺) 生产线上每1.7秒产出一组电芯,缺陷率大幅下降;机器人“电子鼻、机械眼”实时监测耕地土壤和农作物状况;影像大模型一次扫描,可完成多器官病灶筛查与诊断……这些先进的智慧场景,由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网”编织成现实。

“十四五”以来,我国在数字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国家数据局数据显示,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

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从制度供给到生态共建,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经济社会。

制度保障,为创新护航——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等新政策相继出台,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按下发展“加速键”。持续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攻克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以人工智能领域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

创新活力迸发,开辟产业新赛道——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持续增长,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产大模型引领全球开源创新生态,AI手机等终端产品加速普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广阔的应用场景里,不断打开市场新空间。

数据要素流通,潜能持续释放——

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在数字经济领域积蓄势能,展现强劲动能。2024年,全国数据企业数量超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5.86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117%。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生根”,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在农业领域,国产“万象耕耘”农业大模型,整合超4000万条农业专业知识,结合土壤墒情监测与气象预警,助力春种秋收;

在民生场景,上海熙香AI食堂超3000种菜谱,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口味与烹饪量的动态调整,服务千家万户;

在工业一线,安徽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出工业大模型3.0,助力中小企业“研产供销服管”数字化转型。“十四五”以来,我国已建成超3.5万家基础级、70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展望“十五五”,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迭代加速演进,依托专利和产业优势,我国人工智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跑出更稳、更快的“加速度”。

  • 走进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

  • 探访“史前石器加工厂”石人洞遗址

  • 报头

  • 嫦娥六号月壤发现新线索

  • 60%全球专利领跑AI激活数字经济新引擎

  •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49.98亿人次出游

  • 新版蛋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将于明年实施

  • 马达加斯加任命新总理

  • 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档案史料亮相广东省档案馆

  •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出新的历史伟业

  • 4名科学家获颁2025年度邵逸夫奖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