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朱丹) 10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专场,邀请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工作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不断夯实自然资源家底,持续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耕地量质齐升,要素保障提质加速,国土空间规划“四梁八柱”全面搭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排全国前列,战略找矿成果丰硕,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明显,自然资源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持续夯实资源家底,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5年来,我省积极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体系,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森林、草原等资源调查监测,全面启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优化调整耕地园地林地布局,全面整治违法违规占耕行为,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坚决守牢全省7857万亩耕地和570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我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大成果,发现评价大中型矿床10个,超额完成战略性矿种找矿目标。
聚焦精准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保障服务更加有力。5年来,我省开展多轮土地要素保障“百日攻坚”行动,出台支持交通、能源、水利、旅居等用地保障若干政策,批准征转用地118.97万亩,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45.65万亩,及时保障渝昆高铁、白鹤滩水电站、泸西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园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采取“增存挂钩”“净地”供应等措施盘活利用土地,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14.95万亩,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比例提升至76.7%,单位地区生产总值(GDP)建设用地面积较“十三五”末下降15.9%。同时,我省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全面推行竞争性出让,优化联合审查机制,出让和延续登记矿业权2834个,出让收益264.61亿元。全省大中型矿山比例较“十三五”末增长8%。此外,我省建成覆盖全省的高精度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着力深化“多规合一”,国土空间格局更加优化。5年来,我省国土空间规划获国务院批复,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获批实施,滇中城市群、沿边城镇带、高黎贡山地区等专项规划批准施行,12370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审批入库,“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纳入“一张图”监督实施;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形成“五区四带”的农业空间格局、“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圈一群两翼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塑造集文化、自然、景观资源于一体保护的“七彩云南”特色魅力空间;强化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空间支撑,为滇中城市群、昆明都市圈、曲靖省域副中心发展和10628个重点项目建设留足空间。此外,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重点保障沿边产业园区、物流节点园区和26个边境口岸建设空间需求。
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美丽云南发展底色更加鲜明。5年来,我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实施抚仙湖、洱海2个“山水工程”,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28.67万亩,新增水源涵养面积13.05万亩;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青藏高原东南缘、赤水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区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修复受损土地16万亩,废弃矿山从伤痕累累变得生意盎然。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在元江、耿马、元阳等地启动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协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绿色矿山评价体系,建立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联创机制,建成77座绿色矿山。
守护人民生命财产,民生保障网织得更加牢靠。5年来,我省自然资源系统开展城镇房屋、土地以及农村林权、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不动产统一登记,推进“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实现不动产登记“网上办、快速办”;全力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为147.44万户群众解决了登记难、办证难问题,化解率99.6%;制定更新全省区片综合地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标准,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同时,我省构建全域全时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综合防御体系,建立“四级”网格单元,强化“人防+技防”监测预警,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86起,避免9393人、5.3亿元生命财产损失;实施924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有效遏制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受益群众30万人,保护财产145亿元;推进3.4万户13.9万人避险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