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振华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产学用(BUC)实战赛全国总决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生团队“滇南癫癫队”凭借《跟着“摩雅”去巡山——中、傣医药知识科普与文创》项目荣获全国二等奖。这是学院首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标志着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是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特色学院之一。近年来,傣医药学院按照建设“中国民族医药一流特色学院”的发展目标,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国傣医药人才培养规模最大的单位和傣医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办学成效。尤其是被列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点建设的傣医学专业,在2023年度滇西大产教融合评估中学院排名第一,成为特色学院中本科专业产教融合的一颗耀眼明珠。
明确办学理念 铸牢“一流”基石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自2017年首届正式招生以来,遵循“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联合办学模式,以及“院校、校校紧密结合,理实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傣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研发及临床、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院按照“中国民族医药一流特色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应用为本、技术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据国家医师、药师、技师类职业标准,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学分制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实施个性化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同时聚焦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结合西双版纳世界旅游名城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傣医药为核心、康复治疗学和护理学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同时,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辐射周边国家,不断提升傣药创新能力,为特色傣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保障,为西双版纳州的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和园区经济发展提供全链条科技创新支撑。
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傣医药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学院教职工队伍共计591人,涵盖了学院教职工209人和直属附属医院379人等。队伍中包括159名专任教师,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4.90%,高级职称占比29.55%,学院自有“双师双能型”教师29人,聘请了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和机构的专兼职人才9人,共同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环境。目前傣医药学院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岭名医、青年人才等省级人才6人,西双版纳州“雨林英才支持计划”教育人才、青年人才、雨林工匠、教育英才等州级人才20余人。为支持教职工攻读博士研究生,制定《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职攻读研究生学历学位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学院教师团队参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习题集》《傣医外伤科学》《傣医妇科学》,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等教材10余部,牵头主编教材《傣医治疗学》《傣医内科学》正式出版并投入教学使用,其他参编教材、专著、编著、译著10部,参与傣医学教材修订编写8部、出版教学指导用书《实用傣医学基础》,提供规培生使用;还有《景洪傣语》《档哈雅腊哈纳坦雅》《中傣药炮制技术》等。目前已有7名教师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五五”规划教材编委。
为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作用发挥,傣医药学院修订完善银龄计划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自2020年教育部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以来,先后引进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32所高校61名银龄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认真开展听课评课和督导等工作,助力学院提升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努力补齐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短板,目前学院已建立“陈业高专家工作站”“岩罕单专家工作站”“李奎专家工作站”“胡海燕专家工作站”“姚斌彬专家工作站”“张艺专家工作站”,采取“师带徒”形式培养青年教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科研成果日益丰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学以致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傣医药学院积极对接行业需求和企业标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共有A级课程2门、B级课程26门,建立了综合技能模拟仿真及教学中心,自主开发了傣医基础理论等7套虚拟仿真教学软件,采购20余套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完成傣医生命科学馆建设,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推进教学改革,傣医药学院组织开展中药制药和傣药学2个普通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共同申报中药学专业“3+2”高本贯通培养改革项目;围绕生物医药与傣医康养专业群,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3年规划。在教改工作推进中,获得省级、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7项。为提升课程质量,建设19门院级精品课程,组织完成《傣医儿科学》《傣医内科学》《中傣药鉴定学》《中药产品与开发》4门一流课程建设相关工作。
目前,傣医药学院先后与西双版纳州工业和信息化局共建“西双版纳傣医药现代产业学院”、与西双版纳州总工会共建“工匠学院”,与多家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累计开展校企合作科研项目13项。其中,与西双版纳林艳芳傣医堂医院有限公司共同合作项目5项,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共同合作项目4项,与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作项目2项,与实践教学基地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共同合作1项,与西双版纳版纳药业有限公司共同合作1项。与企业合作发表论文累计22篇、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4项已挂网进入转让转化程序。
傣医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等支持的同时,通过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活动、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等工作,学院与西双版纳州林艳芳民族医院合作研发疔疮膏,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发展。
为有力支撑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傣医药学院组织专家团队对散落在民间的傣医药古籍进行搜集、整理和翻译,共整理抢救古籍37本,翻译古籍1本。通过举办傣医药文化节、傣医药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傣医药文化知识和诊疗技术。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扩大傣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促进了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一系列的教产融合深化举措,傣医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目前面向国内外招生,现有在校生2400余人,共为社会培养医药专业毕业生3652名,其中留滇就业占比69.6%,留当地工作学生占比为18%,极大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医疗服务产业发展。云南省东南亚语(非通用语)职业能力考试通过率96%。自建院以来,傣医学专业学生获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校级以上奖项4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3项。立项项目34个,其中,省级立项6项。还有“掌月朗宛傣医药文创坊创客团队”等三个团队入驻西双版纳现代服务产业园。
傣医药学院与25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开展短期实践学习人数比例达100%,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3年平均专业对口率75%以上,用人单位反馈良好率达90%以上。
通过大力实施“学术兴院”战略,傣医药学院大力推进千年傣医药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推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傣医药条例》出台,参与36项国家傣药材标准制定。自2017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专项等各级各类研究项目90余项,累计获得项目资金支持900余万元;累计发表各类学术论文90篇、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13项,在建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中心1个,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外合作不断深化 产教融合渐入佳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医疗体系的变革以及傣医药国际化的交流,傣医药产业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创新不足、文化传承断裂等多重挑战。傣医药产业的振兴与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专业化的傣医药人才作为支撑。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秉承“应用为本、技术创新”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傣医学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模式。通过构建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平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与教材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与科研创新、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学院注重突出特色推进傣医药人才培养,通过构建形成“医教协同”“产教融合”“校企(校所)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本土傣医药人才。持续推进傣医药优秀青年拔尖人才、师承培训、民间傣医技能提升培训等项目,完成傣医药人才培训300余名、师承项目出师32名、培养青年拔尖人才20名。今年以来,傣医药学院成功获批云南省2025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成功举办“傣医药民族医学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极大地推动了傣医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院直属附属医院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设有传统特色疗法专科等16个临床科室和6个医技科室,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傣医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风湿病科,传统特色疗法科、骨伤科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以及3个国家级名老傣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同时还拥有2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云南省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和1个云南省中医(皮肤)临床医学中心分中心,目前已成为以傣医药为主,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制剂为一体的三级民族医医院,并成为傣医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傣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国家基地、国家级傣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近年来,傣医药学院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积极组织开展共建活动,并与云南大学携手共建中药学及中药资源与开发学专业,与西双版纳林艳芳民族医院、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勐腊县农业农村局、西双版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开展战略合作。成为中华职教社团体成员单位、云南省体医融合运动康复学会副会长单位、西双版纳州傣医药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西双版纳州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单位、西双版纳州傣医医疗集团理事单位、西双版纳州现代旅游康养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参与“全国民族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筹建。
此外,傣医药学院与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25个,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单位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8个,与云南雅解傣药堂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18个,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等9家科研、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院企合作委员会,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通过不断营造学术氛围,打造学术活动品牌,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办雨林讲坛学术讲座,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
为充分发挥地缘、学科、文化优势,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傣医药学院深入实施“教育对外开放”和“留学中国·学在云南”政策,稳步推进国际化办学,持续深化与东南亚国家在教育与民族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先后与勐腊、景洪职高共建生源基地,并赴老挝成功招生,首批留学生已入学,开启国际教育之路。
“2024年度首届招收4名老挝籍留学生,2025年度招收了8名老挝籍留学生,目前在校的外籍留学生已经有12名。”傣医药学院科学技术科干事蒋翠仙介绍,通过不断优化招生宣传方式,科学合理规划每年度国际学生招生计划,以及线上线下进校宣传等形式进行年度留学生招生宣传的同时,傣医药学院先后出访老挝、泰国,并与老挝琅南塔省、乌多姆赛省、琅勃拉邦省教体厅和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传统与替代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
2019年以来,傣医药学院先后接待老挝代表团老中合作委员会常务副主席、老挝卫生部传统医药研究院院长、老挝波里坎塞省教育体育厅副厅长、泰国清莱皇家大学、泰国巴吞他尼大学、老挝琅南塔省师范学院等多批高层代表团来访,4次组团出访泰国、老挝,推动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通过互访就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师生交流等达成多项共识,国际合作深度与广度显著拓展。
根据与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签订谅解备忘录,共建傣医线上虚拟课程,于2025年9月23日与对方高校召开“共建国际线上虚拟课程第一次推进会议”,让更多国际学生了解傣医,吸引他们深入学习与研究,推动傣医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应用,提升傣医在全球传统医学领域的地位。共建过程中,学院结合傣医教育特点,探索出适合传统医学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为国内传统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拓展国际教育领域,构建国际化办学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傣医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为傣医药产业的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还促进了傣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未来,傣医药学院将继续秉承“应用为本、技术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傣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