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路升级
“活”字展现农业发展前景
前三季度云南经济运行情况中,蔬菜、咖啡等多个产业产量增加。业内人士认为,产量增加的背后是我省农业全链路升级、延链补链的成果。在稳的总基调中,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活”力十足。
曾经的产业短板,成为云南农业升级的突破口。前三季度,云南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发展、数字农业等方面均有亮眼表现。
全省鲜切花基本实现全程设施种植,智能化高端设施产量从16亿枝增加到42亿枝,优质花比例从30%提升至60%以上。设施蓝莓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突破16.9万亩,产量14.4万吨、占比达到85%左右,从小众水果变成高端水果“抢手货”。全省累计建成39个中药材GAP基地,涵盖10个中药材品种,GAP中药材品种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投资奖补,云南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建设了一批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推动加工聚集化发展。目前,全省咖啡精深加工率从20%提高到80%,咖啡全产业链产值从318亿元提高到800亿元。
我省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三年行动,基本建成覆盖蔬菜、水果、花卉等生鲜主产区的区域性冷链物流设施集群。目前,全省建成冷库库容780万立方米、年可处理果蔬3500余万吨,外销农产品低温处理率持续提高,有效降低了流通环节的损耗。累计建设100个数字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高端鲜切花、小浆果等实现智慧化管理。充分发挥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作用,带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做“活”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农文旅发展成亮点。数据显示,全省累计培育7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70条全国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咖啡庄园、民宿成为新亮点,“避暑马龙”“旅居弥勒”等旅居品牌加快形成。今年1至8月,乡村旅居人数同比增长超50%。
面向长远,为更好保护农民利益,让每寸耕地都能成为有效抗御风险的稳产田,我省将继续巩固“六个一”工作机制,抓好种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融合、数字农业6项重点工作,按照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思路,统筹整合政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王淑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