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屏边县“产城人”融合建设滴水苗城——

自然生态添绿 民族文化留韵

近年来,屏边苗族自治县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为引领,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治理,在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城市发展能级与宜业宜居水平的同时,同步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破解人财物短缺、规划落地难、“千城一面”等困境,为县域绿美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车辆驶过巍峨的牛角芦笙城门,玉带般的牧羊河和黄墙青瓦吊脚楼在晨光里渐渐舒展轮廓。在入城口的郦水寨,小桥流水、湖泊瀑布等景观错落纷呈。作为滴水苗城的关键节点,玉水寨、滴水寨、郦水寨、悦水寨等8个以水为名的寨子沿岸排布,共同编织出“水映苗城”的核心景致。

把好山好水还给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后人,这是屏边城市建设始终清晰的逻辑。2015年,针对县城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县城面山生态破坏,城镇破旧小、脏乱差等发展困境,屏边县启动滴水苗城特色小镇建设,依托牧羊河等现有水系,蓄水成湖、叠石成瀑,打造牧羊河溪流湿地公园,通过建设水坝、廊桥、栈道、瀑布等亲水平台,将原本的观赏景观变作了市民生活配套设施。

“当时不少人不相信浑水沟可以变成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地方。”曾参与滴水苗城设计的袁守忠说,滴水苗城依山就势,通过筑坝截流,让水流变平缓、清澈,汇入美丽的牧羊河,形成了“一心八寨”“一河五景”生态与建筑联动的水墨画卷。

“屏边县城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光有自然生态之绿,还有民族文化之韵。”屏边县发改局局长刘成勇表示,规划前期,屏边县充分征求本地民族文化专家、老干部、市民代表意见,经过多轮研讨,屏边创新提炼出以坡屋顶、小青瓦、米黄墙、吊脚楼、木格窗、美人靠等元素为特征的民族建筑风格,将其融入城市建设,让民风、民俗、民居看得见、摸得着。

在建设新城的同时,屏边县并未忽视老城更新。以改善县城风貌和人居环境为落脚点,当地统筹兼顾立体空间和建筑平面的设计改造,将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改造细节,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分期启动了老城区8条主要街区改造工程,极具辨识度的民族元素让县城面貌焕然一新。

从征求意见到规划出炉,从启动建设到完善管护机制,屏边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自2014年以来,屏边县先后完成滴水苗城、美丽县城、旧城改造以及城市更新等建设,共投入资金27.1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4.3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2.82亿元,为城市建设筑牢了根基。

“物资不够人力补,经费不够办法凑。当时这都是从乡下低价收来的本地小树苗,和市场上成品树木价格相差近百倍。”站在滴水苗城入口处,屏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红明指着道路两旁的荔枝树说,为做好县城绿化,屏边县采购本地树苗自种栽培,保留征地范围内的原有苗木,动员企业与群众共同参与植树,用屏边荔枝、红花木莲、茶花、红花荷等本土植物将县城装点一新,全县建成区绿地面积提升至176.33万平方米,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4.24千米。

公园城市初显雏形后,屏边县又从碎片化土地入手,拆墙透绿、拆围见绿、见缝插绿对城市进行“微改造”,实施多个口袋公园建设,完善了“森林围城、清水活城、花木映城、文化靓城”的县城风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城市将绿美惠民落到了实处。

“这是我第四次带团到屏边,这里有山有水、民族风情浓郁,丝毫不亚于中国其他的旅游特色小镇。晚上在苗历广场围着篝火起舞时,大家都真切感受到中国的民族文化魅力。”在临水寨的景观瀑布前,帮团队游客拍照的越南旅游团导游黎德英说。“读完大学回来整个县城都变了,吃喝游购娱更加集中,还多了不少没见过的新鲜业态。”青年市民王淑瑜说。

滴水苗城建设为屏边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气,县城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19.7%提高到2024年的34.6%,县城建成区从2015年的2平方千米拓展到4.3平方千米。随着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也更加健全。

聚焦发展短板和群众的急难愁盼,屏边县创新“反馈圈”机制,建立“群众诉求—专班处置—限时整改”闭环体系,做到即时发现、即时反映、即时整改。“反馈圈”运行以来,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最快问题认领时间不到5分钟,2小时内认领率达98.6%,今年以来共解决市政、交通、生态等问题1.2万余个。

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还激活了屏边的“磁吸效应”。近年来,屏边县先后引进博欣生物、云南白药、东和木业、鸿华农业等21家企业,实现产值16亿元,形成了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的发展格局,实现了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目前,屏边县以‘药、林、果、水、石、旅’6大特色产业为核心,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壮大园区经济,以产业集聚破解县域发展过程中造血能力不足、人气缺乏等问题。”屏边县委书记罗杰表示,屏边县将聚焦“产城人”深度融合,将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更多屏边特色、城乡联动的消费新场景,以产业增量推动城市能级与品质内涵同步跃升。

本报记者 黄翘楚

短评

在屏边县,“绿美”是城市两端大围山的万顷碧波,是牧羊河畔白鹭翩跹起舞的灵动画卷,是苗家吊脚楼隐于青山、映着溪流的浓浓诗意,更是本地市民推门入园、开窗见景的生活日常。跳出“千城一面”的窠臼,屏边县将森林的绿意、水系的灵动与苗家吊脚楼的民族风情融入城市肌理,以“一心八寨”“一河五景”勾勒出“水映苗城”的画卷,让自然之绿与文化之美共生共荣。

从切实推动新城建设项目,到兼顾实用与美观的老城改造,再到开窗即景、宜居宜业的民生承诺,绿美环境不仅引来游客、旅居客感受山水人文,还吸引企业入驻扎根,形成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屏边县用城市的干净、宜居、美丽,交出了一份“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合格答卷,助力宜居宜业宜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 “小小建筑工程师”公益课堂走进禄劝

  • 昆明“青年小店榜样计划”启动

  • 报头

  • 自然生态添绿 民族文化留韵

  • 深学细悟增动力 谋划发展求实效

  • 我省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

  • 云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结案率超90%

  • 云南首次进口缅甸夏威夷果

  • 专家齐聚腾冲共商加工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

  • 全省消防救援队伍比武竞赛在玉溪举行

  • 云南在第三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佳绩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