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 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深入实施“山水工程”筑牢生态根基

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 “十四五”以来,我省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定位,科学编制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聚焦生态、农业、城镇3个空间协同发展,制定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10项指标任务,布局12个重点工程、47个重点项目,构建我省“三屏两带多点多廊”生态修复格局,实现农业空间绿色高效、城镇空间更加生态宜居、生态功能进一步完善。

统筹实施“山水工程”和矿山修复,厚植美丽云南生态根基,力促生态颜值和价值双提升。我省先后实施抚仙湖、洱海2个“山水工程”,坚持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好中央、地方投入资金,流域生态保护修复面积228.67万亩,实现了两个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全面恢复与提升。其中,抚仙湖“山水工程”上榜全国十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修复矿区受损土地1.1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及石漠化土地15.23万亩。正在实施的洱海“山水工程”计划综合整治土地14.93万亩,修复湿地1万亩,提质改造林地3.51万亩,已实施完成的洱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等2个子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十四五”以来,我省实施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万亩,让大地“伤疤”焕发绿意。着力对修复后的矿山进行生态化利用,持续推出支持性政策,让废弃矿山变身发展“富矿”。目前,全省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共修复耕地3.32万亩、林草地5万亩、建设用地6.47万亩,为发展提供了所需资源,推动美丽生态转换为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我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平台作用,优化农村地区国土空间布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我省已启动6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农用地4.15万亩,生态修复1540亩,整治后可新增耕地1.02万亩,充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将土地利用、绿色产业、旅游旅居有机结合,打造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乡村。

  • 西山区:社区服务站变身就业“加油站”

  • 我省着力培育优质专精特新企业

  • 报头

  • 来自香格里拉的幸福注解

  • 资源家底增厚 生态屏障增固 惠民成效增强

  • 前三季度云南对APEC其他经济体进出口逾764亿元

  • 云南深入实施“山水工程”筑牢生态根基

  • 文明提品质 城市焕新颜

  • 为您导读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