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市,一个个关于“资源新生”的故事正在发生——
在腾越街道山源社区,一处曾经门可罗雀的闲置场所,如今变身为飘散着保山小粒咖啡醇香的网红咖啡馆,居民在此休闲会友,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在东山社区前董库小区里,几栋一度无人问津的老宅,被精心打造成特色民宿,古韵新生,承载着远道而来游客的“诗与远方”……
从沉睡到苏醒,从闲置到生金,背后是腾冲市开展清廉云南建设“小切口”整治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惠民行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聚焦群众关心的闲置低效土地(场所)问题,腾冲市纪检监察机关联动相关单位开展整治,力促“昔日被遗忘的角落”焕发蓬勃生机,成为激活乡村潜能、惠及百姓生活、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走好闲置资产的“盘活路”,摸清家底是前提。市纪委监委将唤醒“沉睡资源”作为护航乡村振兴的重要监督课题,联动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组建专项监督检查组,对全市范围内闲置厂房、废弃设施、低效公共用房等展开“拉网式”排查。在此过程中,深化运用“实地看+数据核+群众谈”方式,为每一处闲置资产精准“号脉”,仔细甄别厘清权属、规划、资金、管理方面问题及成因,最终建立详尽的“一地(处)一档”问题清单,结合属地发展优势和资源可利用率情况锁定盘活目标30个。
进入盘活的关键步骤,市纪委监委深思细研,推动形成“党委统领+政府主抓+部门协作+纪委监委推进+社会参与”的攻坚合力,对因政府规划调整、配套不足导致的闲置,推动优化服务、加快处置;对企业自身原因导致的闲置,采取“约谈+帮扶”或依法收回;对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闲置,协调多部门“会诊”,寻求因地制宜的最优解。
唤醒“沉睡资源”非一时之功,要强化追责问效,严防“旧病复发”,确保乡村振兴的根基越筑越牢。为此,市纪委监委还将闲置资源盘活成效纳入相关单位及领导干部考核,强化问责问效,倒逼履职尽责,确保资源真正盘活用好。
本报记者 杨富东 通讯员 张珍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