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里,5个“W”是撑起新闻故事的骨架。在11月7日举行的云南新闻界庆祝第26个中国记者节活动现场,我们看到了一种超越教科书的力量。
一部回顾短片《时光里的我们》,将一年的风雨足迹浓缩于方寸屏幕。镜头流转,掠过熟悉的面孔与场景: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的现场,他们定格历史性时刻;在乡村振兴的田埂上,他们聆听泥土的呼吸;在重大工程的轰鸣中,他们感知发展的脉动;在突发事件一线,他们无畏逆行;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他们响亮发声,向世界讲述云南故事。
“我们有泪水、有汗水,也有收获、有成长。”这句平实的话语,轻轻叩击着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心,它道出了这份职业的艰辛,也点亮了这份职业的荣光。“记者是河畔的一盏灯。”这个比喻,让新闻的价值变得诗意而明亮。
从洱海清波到“空中雨林”,从历史回响到时代强音,一支不断自我革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形象跃然眼前。
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周楹,手执一束来自洱海的海菜花登台,分享《让报道“深一度”》。这花,是她打开“生态文明”这个大命题的一把小钥匙。团队不仅把它“搬”进演播室,更潜入水底森林、攀上60米高的树冠,用向下深挖与向上探索,不断拓宽新闻的物理与认知边界。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创新,不在于技术堆砌,而在于对“习以为常”保持追问的勇气。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张莹琳以《当我们来了 温暖延续》为题,讲述了她跟随中国云南救援队奔赴缅甸地震灾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别怕,我们来了!”这句贯穿救援行动最暖心的话语。废墟中紧握的手、小女孩低语的“中国,朋友”、获救老人一声“中国女儿”的呼唤……这些瞬间让国际传播不再是宏阔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胞波情谊。
为新闻注入力量的,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高光,而是那奔走于泥土之间的脚步所承载的坚守;不是浮光掠影的记录,而是与时代共振的思考。当教科书中的5个“W”勾勒出新闻的轮廓,云南新闻人正用行动为“W”注入更鲜活的内涵:那是紧握双手传递的温暖(Warmth),是60米树冠与水下森林中执着的见证(Witness),更是逆流而上的回答——我们为何坚守(Why We Persist)。
上午10时,活动转入一片欢声笑语的游园时光。平日里字斟句酌的编辑,在“两人三足”中步伐凌乱,笑翻全场;目光如炬的记者,在非遗体验区屏息静气,感受传承温度。书香氤氲处,书法家挥毫写就“铁肩担道义”,无声致敬职业信仰。健康义诊区,大家排队咨询颈椎和眼压,实打实关爱“革命本钱”。营养早餐、现磨咖啡、能量补给盒……处处细节,都是对新闻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来自滇池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的学子,带着憧憬走进云南日报社史馆、云南网和“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在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泛黄报纸前触摸云南新闻史的厚重。在融媒体指挥中心的数据大屏前,他们畅想未来新闻的无限可能。这一刻,新闻的理想,正悄悄种进年轻的心田。
时光流淌,记录永恒。这个记者节,云南新闻人在致敬与分享中回归初心,在欢笑与温暖中积蓄力量。“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妙手著文章”的追求,激励所有人奔赴下一场山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绘就宏伟蓝图,在这片四季如春的土地上,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现场新闻工作者纷纷表示,将把节日的祝福化为前行动力,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持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讲好新时代云南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云岭华章。
本报记者 王丹/文 高吴双/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