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科技点亮绿色全运

——粤港澳大湾区赛事中的云南活力

在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中,云南运动员飞驰在230公里的跨城赛道上,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全程无需“踩刹车”。来自云南的选手胡海杰奋勇争先,最终为云南代表团摘得一枚铜牌。

光伏板下的停车场、无人驾驶的接驳车、深海采集的圣火、可随意切换视角的沉浸式观赛体验……第十五届全运会正以科技与绿色,重新定义大型体育赛事。

云南健儿体验智慧全运

运动员流畅通关的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共建的跨境数据共享系统在发挥作用。为实现高效协同,广东积极与港澳赛区探索跨境信息化合作新模式,构建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

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一块巨型屏幕以毫秒级响应支撑赛事运转,通过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管理平台(MOC),汇聚成可触摸的“赛事脉搏”。

全国首个大型赛事“数字人志愿者”系统也首次亮相,具备24小时智能咨询能力,在降低30%人力成本的同时,提升50%的响应效率。

大湾区全运会为观众提供多项智慧服务。赛事自由视角系统对各类球场比赛进行多角度视频采集,实现沉浸式观赛与互动。云南代表团成员体验“云上全运村”后表示,即便身在故乡,也能实时感受赛场氛围,为云南健儿隔空助威。

在火炬传递环节,无人驾驶车辆首次投入使用。本届全运会创新采用“三地联动、四城同传”模式,火炬于11月2日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同步传递。此外,多条赛事专线配备的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全场景、全天候的智能出行服务。

云南绿电助力绿色全运

作为本届全运会的“神经中枢”,赛事运行指挥中心管理平台联通了粤港澳三地19城105个场馆。而在这些场馆之间,是来自云南的绿色电能提供了支撑。

本届全运会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其中一部分是来自云南澜沧江、金沙江流域的清洁水电。这些绿色电能与南海风电、沿海光伏共同编织出一张碳中和赛事能源网。

走进天河体育中心,2400平方米光伏板在岭南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套年发电量达56万千瓦时的系统,与云南的清洁水电相辅相成。本届赛事采购的绿证中,云南多个新能源发电项目位列其中。

本届全运会严格遵循绿色低碳理念,通过90%以上现有场馆改造升级、100%绿电供应与多项科技创新,预计将碳排放总量控制在75万吨至80万吨,低于往届大型赛事平均水平。

与之呼应的是“元宇宙云上全运村”的构建。这一模式有效缓解了实体场馆的接待压力与交通拥堵,真正实现“赛事热度不减,生态负担不增”。全运会虽然主要在大湾区举办,但其绿色理念已跨越山河,在云岭大地引发共鸣。当云南的水电、光伏与广东的节能场馆、无人驾驶技术共同构筑起这场绿色盛会,折射出的是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未来。

在南粤大地,科技与绿色不再抽象,而是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体验。十五运会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是一次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生动预演。

云南元素融入人文全运

云南的绿色能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在本届全运会上,这种支撑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

赛场之外,云南文化也在粤港澳大湾区绚丽绽放。早在全运会开幕之前,云南魅力已引发关注。2023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大湾区论坛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焦点话题。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赛场上,云南运动员的英姿展现高原体育的力量;在香港论坛展厅里,咖啡的香气传递着云南物产丰富的魅力……这种体育与文化的双向交流,正是全运会作为综合性盛会的深层价值——它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擂台,也是文化互鉴的舞台。

当云南高原的活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气息,体育,已成为连接多样文化的桥梁。全运会终将落幕,但云南与粤港澳之间的情感联结必将延续。

本报记者 尹朝平

  • 云南省体育代表团亮相开幕式

  • 体育强国梦 潮涌大湾区

  • 报头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闭幕

  • CPI由降转涨 PPI降幅收窄

  • 长征十一号遥六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 中国渔船在韩国全罗南道附近海域倾覆

  • 科技点亮绿色全运

  • 超级台风“凤凰”登陆菲律宾

  • 日本岩手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