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冲市,从傈僳村寨的“火塘会”到田间地头的“我与书记面对面”,再到旅居社区的“读书分享会”,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新实践,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更让干群关系在真诚互动中升温,绘就了一幅边疆地区基层治理的暖心画卷。
火塘边的民主:照亮乡村振兴路
深秋的猴桥镇猴桥村,山涧云雾缭绕,一簇簇火红的草果密密匝匝地缀满林下空地,如同大自然馈赠的红宝石,在微凉的空气中散发着独特香气。这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份由村民共同守护的约定。
“全村1.3万亩草果,我们统一在11月1日开始采收。”猴桥村党总支书记蔡文辉站在草果地里,语气中满是自豪,“这个约定,是5年前在火塘边一起商定的。”统一采收时间不仅确保了草果品质,更让村民能够安心收完地里的谷子,两不耽误。
夜幕降临,山间寒意渐浓,村民余绍贵家的堂屋里却暖意融融。十几把椅子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塘,火塘上炖着的茶罐咕嘟作响。蔡文辉搓了搓手,开门见山:“今年草果要开始收了,接下来就要烘烤,要不要引进电烤这种方式,大家敞开说说。”
“电烤会不会成本太高?”“但品质能保证啊!”“我觉得可以先试试!”你一言我一语,一场“火塘会”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火塘会’不像开大会,大家更放松,距离近,心也容易靠近。”蔡文辉深有感触地说。正是这种独特的亲和力,让“火塘会”这一傈僳族传统形式,自2019年起逐渐创新发展为基层议事平台。理论政策宣传、法律知识普及、项目建设协商、产业发展谋划……村民关心的方方面面,都成为火塘边讨论的话题。
火塘边的民主,不仅议出了产业发展的良方,更点燃了乡村文明的星火。村民蔡洪宝的新居前不久落成,他没有大摆宴席,只是请村中长者到家里吃了一顿家常便饭。“村规民约、红白喜事简办流程都是‘火塘会’上一起商定的,定了就得照着办。”蔡洪宝说。
5年来,猴桥村累计召开“火塘会”306场次,参与群众达4000余人次,收集到意见建议48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39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7个,实现了连续5年矛盾不出村。“火塘会”这把钥匙,打开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书记走进田间:连心桥梁通万家
在团田乡小丙弄村新修整的三岔路口,村民杨治益骑着摩托车稳稳驶过。他停下车指着平整的路面介绍,脸上笑容灿烂:“原来这里是坑坑洼洼的,尤其是下雨天,骑车提心吊胆。书记现场办公后,这里很快就修好了。”
杨治益口中的书记,正是团田乡党委书记尹家波。让路面很快就修整好的,是一座名为“我与书记面对面”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桥梁。这座桥,不仅修平了道路,更暖了民心、通了政道。
时间回溯到数月前。尹家波通过“我与书记面对面”走访,第一次站在了这条三岔路口。当时,路面裂缝纵横,两旁灌木丛生,几乎要侵占道路中间。村民们的议论声言犹在耳:“路不好走,环境也差,垃圾今天清了明天又冒出来,心里堵得慌!”
群众的堵点,就是党委、政府工作的焦点。尹家波当场将此列为重点督办事项。很快,修补路面的机械进场了。党支部一声号召,党员和群众带着工具纷纷加入义务劳动的行列。
变化的不仅是道路。乡村组三级联动,划网格、定责任,一场“最美庭院”评比,悄然激发了村民们“各扫门前雪”乃至“共管瓦上霜”的内生动力。
一个月后,尹家波再次来到小丙弄村。村民邱大灿见面就激动地说:“尹书记,现在我们村已经相当漂亮了,环境又好,生活在这里,感觉特别幸福!”
在燕寺村徐家地村民小组,通过“我与书记面对面”走访活动,群众关于“喝水难”的急切呼声被收集上来:水源流出量减少,老化的黑塑胶管网渗漏严重,百姓的生活用水捉襟见肘。
了解情况后,乡党委迅速做出安排,争取到总投资50万元的人饮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取水池、浇筑调节池、架设1.26公里主管和入户管网……项目推进过程中,群众看到了党委、政府的决心,也迸发出巨大的主人翁精神,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占用土地和矛盾纠纷。
“我与书记面对面”机制构建以来,团田乡各级书记下沉一线、贴近群众,主动倾听呼声,及时回应关切,高效解决问题,从乡党委书记、班子成员、站所负责人,到各村党组织书记,都成为“倾听者”和“解题人”。
书香浸润边城:此心安处是吾乡
清晨的文星楼旁,薄雾尚未散尽,62岁的北京旅居客赵素琴步行3分钟,来到文星社区的“幸福食堂”,花5元钱享用了一碗地道的腾冲饵丝。
“菜有菜味,肉有肉味,人有人情味。”来自上海的旅居者周杰用刚学会的“腾冲话”由衷赞叹这里的生活。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日常,正成为越来越多旅居者在腾冲生活的温暖写照。
2025年以来,腾冲市腾越街道已累计接待旅客超25万人次,同比增长12.3%。面对旅居人群从“短期停留”向“长期融入”转变的新趋势,如何让“新腾冲人”真正安居乐业,成为基层治理的新课题。
傍晚时分,一场名为“墨香漫时光 旅居在腾越”的阅读分享会在天成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暖黄色的灯光下,旅居客与本地居民围坐一堂,书香与茶香交织弥漫。
“初到腾冲时,我连菜市场都找不到,是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我熟悉环境。”李芳华的分享打开了在场所有人的话匣子。赵素琴感慨地说:“‘幸福食堂’不仅解决了我的吃饭问题,更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通过读书会,我们听到了旅居群体的真实声音。”天成社区工作人员张琼月说,“有旅居者反映,希望了解腾冲各个乡镇的赶集时间,我们立即收集整理,在微信群里发布,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定期举办的读书会,正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沟通平台。
每逢周末,腾冲街头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76岁的老党员尹必正坚持在绮罗图书馆为游客提供讲解服务、进行文明劝导。“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杨德敬曾是“上访户”,在各级干部长期、耐心地帮助下解开了心结,如今已成为一名文明交通劝导员。“以前总觉得没人愿意听我说话,现在才发现,这座城市愿意倾听每个人的声音。”
截至目前,腾冲市注册志愿者已达13.5万名,全市组建志愿服务队635支,累计服务时长高达259.6万小时。“关爱抗战老兵”“古道环保行”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腾冲城市文明亮丽的名片。
本报通讯员 沈祥贵 屈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