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云南省搬迁安置办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公务员绩效管理赋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临港社区的帆船项目

东川临港社区

本报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杨伟

在云南省水利水电移民搬迁安置系统,一场以公务员绩效管理为牵引的深刻变革正持续深化。“绩由事考、人以绩论”成为激励干部职工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推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为中央组织部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单位,省搬迁安置办以绩效管理为“指挥棒”,以实干实绩为核心导向,持续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探索出一条公务员管理与重大民生工程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新路径。

机制创新

绩效管理的精工之笔

高效的行政管理,离不开科学机制的支撑。省搬迁安置办的绩效管理实践,绝非简单的考核评比,而是一场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管理变革,从根源上破解管理难题。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一项审批的效率、每一个工程的进展、每一笔资金的发放,都直接影响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绩效管理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要改变的是长期以来‘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惯性思维,同时也是考察领导干部忠诚担当的‘千里眼’。”省搬迁安置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冯理银表示。

立足职能定位,省搬迁安置办党组将服务国家西部大开发、碳达峰碳中和、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与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深度融合,科学制定单位年度目标任务。围绕计划、执行、评价、反馈4个关键环节,构建起闭环式绩效管理体系,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层层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实现责任全覆盖、任务全落实。

在绩效执行环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一线攻坚、冲锋在前,广大职工奋勇争先,绩效办全程跟踪问效。他们将办公室搬到库区一线,直面移民搬迁安置中最尖锐的矛盾、最棘手的难题,以一线工作法推动问题解决。

试点工作两年以来,省搬迁安置办累计推动完成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4960人,全力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这正是绩效管理引导干部担当作为、建功立业的生动写照。

数字赋能

技术驱动的效能革命

走进省搬迁安置办,综合管理电子屏幕上实时滚动显示着全省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各项数据——这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出的移民搬迁安置数字管理平台,通过构建云南省搬迁安置办公室门户网站、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资金项目监管平台和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形成“一网三平台”的科学管理模式,将全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人口、后期扶持项目及资金使用统一纳入管理。绩效管理数字化信息也在“一网三平台”率先运用。

目前,“一网三平台”已覆盖省、州市、县级搬迁安置管理机构146个、业主单位和设监评单位30多家,注册应用用户2333名。门户网站累计发布移民政策、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和新闻资讯2307条,访问量477万余次。

“一网三平台”的运用,让项目管理更科学、资金监管更高效。平台已载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475个、后期扶持项目1.6万个、后扶人口信息84.4万条;绑定银行账户426个,实时监控交易流水19万笔,线上发放逐年补偿资金30余万人次,有效防范了移民安置资金被挪用、转移、隐匿等违规违纪问题。

在“一网三平台”大数据支撑下,公务员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四个一”:管理内容一目了然、管理程序一条流水、管理结果一键查询、管理运用一步到位。这套系统犹如为绩效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让管理更加精准、高效。

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省搬迁安置办指导编制桃源水库、景腊灌区等30件重点工程的移民实物调查工作细则、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规划报告50件次;加快推进滇中引水、黑滩河水库等56件在建工程移民安置;扎实推进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水电工程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完成奔子栏、橄榄坝水电站移民安置规划审核;编制省级示范项目现场踏勘问题清单,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后期扶持项目。

民生温度

绩效管理的温暖答卷

绩效管理的成效如何,最终要由移民群众来检验。

聚焦水利水电移民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提升,省搬迁安置办以政务服务“走流程”行动为重要抓手,精准查摆并破解审批环节堵点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清单、工程建设项目特别程序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印发16个行政许可流程模板,推动审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便捷化,行政审批时限由14个工作日压缩至6个工作日。试点工作以来,发布“停建通告”10件,高效完成50个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审批事项,服务对象满意率达100%。

在直补资金发放方面,创新实施后期扶持资金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奖优罚劣、奖快罚慢,连续3年运用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在一季度前一次性发放全年直补资金,相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助力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期盼与梦想早日实现。

文化培育

绩效管理的深层蜕变

在省搬迁安置办,绩效管理已内化成为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工作习惯,成功培育了以“678”为标志的绩效文化和管理体系。

“6项机制”促长效——建立一月一计划、一月一小结、一月一评价、一季一分析、半年一通报、一年一考评的工作机制,形成有计划有小结、有执行有监督、有评价有反馈、有改进有提升的工作闭环。

“7次培训”强理念——从全办启动动员大会到绩效管理专题讲座,从新入职人员培训到每半年试点工作推进会针对绩效管理员的培训,多维度、全覆盖的培训体系,让“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理念深入人心。

“8项制度”立标准——构建以1个总体方案、1个实施办法和6个配套细则为核心的“2+6”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实现管理有依据、评价有标尺、操作有规范。

“这种绩效文化的培育,使管理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自觉,形成了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省搬迁安置办综合处处长张宁说。

经验启示

可资借鉴的“云南样本”

省搬迁安置办公务员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成功实践,为全省乃至全国公务员绩效管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其成功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把手”工程是根本保证。办党组将绩效管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挂帅,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带头研究部署、跟踪问效、开展评价。每月主任办公会雷打不动点评各处室绩效完成情况,每年党组会议研究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高位推动确保绩效管理工作落地见效。

精细化指导是关键支撑。省委组织部的全程跟进、精准指导,是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从试点工作培训会到专题座谈、实地调研,省委组织部聚焦绩效指标设置、过程管控、结果运用等关键环节,在制度办法制定等难点问题破解上给予针对性指导。

“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是手段。构建“目标引领—过程管控—结果应用”全链条机制,形成闭环管理,有效激发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

集体化参与是力量源泉。省搬迁安置办充分汲取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坚持边研究探索、边总结提升、边完善优化,从指标体系到信息系统,再到制度体系,都在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

绩效管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在解决金沙江下游四站移民遗留问题中,省搬迁安置办构建的上下联动、权责明晰推进体系,正是绩效管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成果。绩效管理的持续深入,促进了搬迁安置工作顺利推进,为我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省搬迁安置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公务员绩效管理,全面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推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落地。这场轰轰烈烈的‘绩效革命’,正成为驱动全省搬迁安置系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图片由东川临港社区提供

  • 农文旅融合绘就移民幸福新生活

  • 公务员绩效管理赋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 报头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