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1300亩茶地上架设起光伏板,如同片片铠甲披于山间。通过光伏板,阳光持续转化为绿电流向各地;光伏板下,茶农穿梭在茶垄间采摘秋茶。这便是西南地区首个单板布设的“茶光共生”项目——南屏西60兆瓦茶光互补光伏项目。
普洱市年均气温19.5℃,年日照时数达2000多小时,为光伏发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23年12月,由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投资建设的南屏西茶光互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装机容量60兆瓦,年均发电量约1.1亿千瓦时,年均节约标煤3.2万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8.66万吨。
茶光互补项目带来的不仅是绿色能源,也为当地茶农的生产生活注入动能。地处普洱茶核心产区,茶叶是整碗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初得知一块块从未接触过的“大家伙”——光伏板要被搬入茶地时,多数人都存在顾虑。“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参与项目,担心会影响茶树的生长和品质。”整碗村党委书记李志灵说。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普洱项目公司积极听取村民的建议和需求,因地制宜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调整。最终,光伏板采用2.5米高支架、南北单排布置,行间距8米,既保证茶树通风透光,又便于茶农采茶作业。除了土地租金外,还支付茶农租地补贴、青苗补偿费等,鼓励他们参与到项目之中。整碗村党员李旭东在自家的茶地里率先架起光伏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项目运行,茶光互补的优势逐渐凸显。“光伏板有效减少了直射光和水分蒸发,促进茶叶中的叶绿素含量提高,让茶叶回甘更强、芽尖更饱满肥壮。”中国能建中电工程普洱项目公司副总经理高红盈介绍,“光伏茶”总体长势良好,生长周期更稳定,光伏板还能为茶农遮阳避雨,增加其采摘作业时间,茶叶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有效提升。
目前,南屏西60兆瓦茶光互补光伏项目种植普洱茶树约80万株,预计盛产期亩产鲜叶120公斤,茶叶品质达到有机认证标准,售价较传统种植的茶叶提高30%。项目覆盖200余户茶农,除了茶叶种植收入,茶农还增加了土地出租、基地务工等收入来源,实现了“板下生金”“一地多收”。“参与项目的村民最高收入达到70多万元,盖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李志灵说,现在村里的其他村民也纷纷表达意愿,希望后续有新项目能够参与其中。
从绿色能源到茶农增收,这场“阳光”与“绿叶”的碰撞,不仅为区域茶光互补项目发展树立了新标杆,更为普洱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力。
本报记者 高玥 胡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