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洒进云南罗平鼎泰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发出阵阵嗡鸣声。公司总经理刘倩捻起一撮金黄的姜粉,细碎的粉末在指尖散发着辛香。“每天10吨,从这儿发往全国各地。”望向流水线上的姜茶、姜精油产品,她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这场“变形记”的起点,深植于罗平县广袤的田野。在板桥、九龙、腊山等10余个乡镇,23.5万亩姜田铺展成壮美画卷。3月播种,10月收获,超过3万户姜农在这片红土地上挥洒汗水。种姜大户老李一边擦拭汗珠一边笑着说:“1亩地能挣约1000元,这姜地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
在罗平鼎泰公司的精深加工车间,小黄姜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清洗、切片、萃取、浓缩……经过10余道工序,“土疙瘩”衍生出100多种产品:辛香暖胃的姜茶、澄澈剔透的姜精油、高端养生的姜辣素。曾经按吨卖的“土疙瘩”,价值跃升数十倍。
“小黄姜早已不只是调味品。”刘倩拿起一瓶姜精油介绍,它已渗透到食品、保健品、日化品等多个领域。这条产业链不仅让企业年加工鲜姜能力达10万吨,更让罗平干姜垄断国内70%的市场,占据90%的出口份额。
随着“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模式的成熟,小黄姜产业与油菜、烤烟形成罗平“三足鼎立”局面,每年为当地带来2.35亿元收入,还在罗平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夕阳西下,老李望着满载鲜姜的货车驶出村,脸上漾开笑容。从田间地头到世界舞台,这块小黄姜的旅程正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幸福图景。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李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