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晓蓉) 为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进一步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厅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框架》支持下,近日,云南省生态环境对外合作中心联合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共同实施“云南省与周边国家生态安全合作项目”,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赋能。
双方联合工作组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普洱市开展边境区域气候变化适应技术合作实地工作,并在普洱市江城县与老挝、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完成10套空气自动连续监测微站建设验收,启动跨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能力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联合工作组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和问题清单等方式,围绕秸秆综合利用和跨境大气与气候变化影响议题,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和勐腊县、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开展云南省气候适应性资源循环利用实践研究。实地走访秸秆回收、饲料加工和有机肥料生产企业,勐腊县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宁洱县国家级林业碳汇试点,深入了解边境地区跨境大气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践。
为提升云南省与周边国家跨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能力,项目沿边境线设立10套空气自动连续监测微站,实时监测臭氧、PM2.5、PM10等关键空气污染物浓度,为跨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共享,微站将帮助中老、中越边境地区精准识别污染传输路径,为跨境污染的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