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定才 通讯员 张宁 芶旭琴
在壮丽的金沙江畔,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经济长廊正焕发勃勃生机。近年来,丽江市以党建为引领,带领4.58万余名水利水电移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后扶产业开花结果,让移民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色经济长廊上的“绿宝石”
(一)
2025年10月22日上午,记者走进永胜县仁和镇新源村。这个地处金沙江腹地的村庄,是观音岩电站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村,全村359户1359人,主要由彝族、傣族、傈僳族组成。如今的新源村整洁有序、绿化美观,家家都有小院子、户户都有小花园,商店、饭馆生意兴隆。村党总支书记李云海介绍,202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
移民搬迁后,新源村以创新模式进行“三资”管理。因库区土地淹没面积不一,村里把库区剩余土地统一收归集体,然后进行二次平均分配,让全村所有移民群众户均拥有1亩多土地。顺应村民意愿成立永胜县泽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580余万元,将全村400亩配置土地打造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创收45万元。其中300余亩科技化种植软籽石榴,打包整体对外租赁。
依托库区周边土地优势,新源村投入2900余万元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打造3800余亩连片金芒果种植基地,配套完善生产道路和灌溉设施,实现现代化绿色生态种植。芒果基地使全村户均每年增收5万元。
村民倪胜富家是全村芒果种植大户,仅他个人就种植芒果30余亩,年收入近20万元。他还帮乡亲们代收代销芒果,每年额外增收10余万元。如今有房有车有存款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村集体经济壮大后,村党总支持续加码民生保障:慰问帮扶困难老党员和群众、奖励优秀学子、为全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缴纳医疗保险,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搬迁安置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累计投入上亿元建设美丽村庄、完善基础设施、培育后扶产业,移民收入稳定增加,新生活越过越甜蜜。”李云海高兴地说。
(二)
10月22日下午,记者来到永胜县涛源镇。尽管已是初冬时节,位于金沙江畔的涛源镇依旧暖意融融,两岸层叠的果园绿意盎然,金黄的沃柑与火红的石榴挂满枝头,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绿廊生金银”的动人画卷。
作为丽江市移民大镇,鲁地拉水电站建设让5828户19285名移民安置于此,2个集镇安置点和9个农村安置点沿江分布,种植绿色果蔬成为移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上六村上茅坪小组沃柑种植基地,移民李雁军正忙着打理果树。搬迁后,他和妻子种下60余亩以沃柑为主的水果,2024年亩产值近2万元,毛收入达100多万元。脱贫户李红树去年种植了3亩沃柑,毛收入达18万元。凭借勤劳致富,他不仅娶了媳妇,还把岳父岳母接到身边赡养,家庭美满和睦。
在永胜县万林农业公司的选果场内,现代化分选线高速运转。“我们每天可处理鲜果200吨,通过冷链物流,48小时就能直达成都、重庆等地的超市。”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涛源镇构建起集种植指导、选果包装、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我们通过‘党建+产业’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全镇发展软籽石榴4万余亩、沃柑7万余亩,其他特色水果近万亩,年产值突破9亿元,13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超过10万元。”涛源镇党委书记陈金波表示,党建引领让产业发展有了“主心骨”,移民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玉龙雪山下的旅居新地标
(一)
10月24日上午,记者前往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吉子村。吉子水库如一颗蓝宝石镶嵌在绿水青山间。村里现有1206人,其中有678人是当年修建吉子水库的搬迁移民。这里的3400余亩中药材田成了移民群众的“致富田”。
“移民后扶产业项目,是带动全村发展中药材的引擎。”村党总支书记和文胜介绍,吉子村气候适宜中药材生长,主要种植当归、秦艽、附子、重楼等品种,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全村的经济支柱。
2021年,在省、市、县搬迁安置部门的支持下,吉子村立足气候优势,以每户4万元的种苗支持,帮扶移民种植中药材滇重楼。同时,后扶项目投资1371万元,修建蓄水池203个,铺设水利管网9公里,让过去的荒山荒坡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为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移民户的带动下,短短3年间,吉子村中药材产业便实现跨越式发展。村委会牵头成立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帮助群众把好种植技术和销售市场关;村干部、党员包保到户,手把手指导群众种好中药材。2024年,全村中药材总收入超800万元,纯收入达300万元,人均中药材收入超过1万元。
种植大户和学尚笑着算起“致富账”:“我种了60余亩中药材,前年收入60多万元,去年30余万元。今年药材长势喜人,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吉子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中草药品质上乘,是发展旅居产业的好地方。”太安乡乡长杨霖表示,下一步将围绕“旅居胜地、药膳之乡”深挖中药材附加值,让吉子村的中药材造福更多群众。
(二)
10月24日下午,记者走进玉龙县拉市镇均良村“花花色玫瑰庄园”,数百亩食用玫瑰与观赏玫瑰竞相绽放,花香四溢。纳西姑娘木金江的甜美歌声从游船上轻轻飘出,雪山为幕、花海为景,整个庄园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地处雪山与拉市海之间的均良村,1958年因修建吉子水库,136名群众搬迁至此安置。近年来,村子依托移民后扶产业投资,以玫瑰为媒、文旅为核,打造特色旅居村,在古老的纳西村落里探索出“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的共富新路径。
2014年,均良村采用“党建+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模式整合零散土地,培育集种植、加工、体验于一体的玫瑰产业链。村民通过地租、务工、旅游服务、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六份收入,户均年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随着恒栖缦田、凤云归等23家精品民宿的兴起,均良村迈入“旅居时代”。传统纳西院落搭配现代智能设施,让游客晨观雪山云海、暮赏玫瑰夕照、夜听田园蛙声。
为丰富旅居体验,均良村推出稻田艺术、手工坊、茶马文化展演等项目,推动游客从观光向栖居转变。“我们要让游客住下来,静听马帮声响,感受玫瑰花开,体验纳西文化。”村党总支书记木本恒说。
拉市镇镇长练海龙表示,均良村的振兴,离不开移民后扶政策的大力支持。通过后扶项目投资建设,村庄在保留纳西古韵的同时,注入“智慧农业+生态旅游+旅居产业”新动能,文旅产业使村民过上了向往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