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云南省扎实开展旅游景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各项利民护民行动正悄然释放安全力量。全省公安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的殷殷嘱托,将“擦亮平安底色”置于首位,统筹发展与安全,主动跳出传统治安管理者思维,将警务工作深度融入文化兴滇、旅居云南战略布局,实现从“被动保平安”向“主动创平安”的转型升级。
11月18日,省公安厅持续加码释放政策效能,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协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30条具体举措实化细化公安作为,既为文旅市场清障护航、筑基固本,更为全省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夯实安全底气。
聚焦新业态拓展安全保障新维度
2024年,云南接待游客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达1.14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我省‘体育+旅游’‘商业+旅游’‘科技+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也是公安机关治理的全新课题。”省公安厅副厅长昝霖表示,此次发布的《若干措施》打破传统治安管理边界,主动将警务工作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发展到哪里布局,安全就在哪里跟进,服务就在哪里拓展”,不再是通过限制、管束去实现“僵化安全”,而是通过主动预警、精准施策和智慧赋能,实现“动态安全”与“发展性安全”。
在“体育+旅游”领域,《若干措施》优化体育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的安全监管服务,为“大香格里拉”户外运动发展集聚区、体验区和“三江并流”国际探险公园周边警务力量配齐便携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紧急溺水救援装备(EDD)等救援装备,联动应急部门组建搜救向导队伍,构建“激情释放·平安有我”特色保障体系。在“商业+旅游”“影视+旅游”方面,强化“云品出滇”“云南礼物”等文旅IP的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建立云茶、云花等系列“云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警企联动机制,严厉打击侵权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在“科技+旅游”领域,加强重点文物、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及省公共文化云平台的网络安全监督,指导开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护航文化资源数字资产安全利用;在“康养+旅游”领域,在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特色温泉主题度假区布设社区警务室,指导经营单位强化内部治安保卫,推动防溺水“四个一”机制落实,筑牢涉险公共区域安全防线。
“这些措施,让安全不再是文旅消费的底线要求,更成为提升服务品质、增强产业吸引力的核心价值。”昝霖说。
角色焕新同步升级发展护航力
夜间经济、跨境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消费场景的涌现,既激活了文旅发展新动能,也因缺乏成熟经验可循,让鼓励创新与守住底线的平衡成为治理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前瞻治理’‘智慧服务’的转型。”省公安厅治安总队政委徐琪勇表示,在提升发展护航力的同时,公安机关的职责也随之重构,从“行业守护者”升级为与产业共同成长的“安全合伙人”。
具体的转变体现在《若干措施》的字里行间——差异化包容审慎监管、夜间安全保障、自发活动安全夯实、助力创新发展等举措,都让这一转变得以落地。
在监管层面,《若干措施》将联合文旅部门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违法性质与情节,分层级、分批次推出精准监管清单,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既明确安全底线红线让经营者有章可循,又防范野蛮生长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在安全保障层面,围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将人群密度每平方米1人及以上的区域时段纳入“1分钟快速反应圈”,建强治安防控支点,鼓励在新消费场景周边建立治安识别圈,智能感知推送风险,同时为网红打卡点、热门景区搭建大人流预警模型,联动文旅部门实施预约、限流、错峰措施,通过“警力跟随灯光走”的潮汐勤务和精准导流,实现安全保障“盐溶于水、无形无感”。
在助力创新层面,对夜间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审慎包容监管,对“黄、赌、毒、诈”等突出犯罪保持高压震慑,既给予企业合理观察期与成长空间,又严守安全底线,让新消费场景在云南破土萌芽、茁壮成长。
协同共治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冬季的昆明海埂大坝已进入观鸥季,日均人流峰值超40万人次。2024年,通过多警种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应急处置模式,该区域刑事、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2.88%、16.56%,成为协同作战的典范。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我省正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多元安全网。30条具体措施中,包括持续整治行业乱点,打造“一地一品牌”经验矩阵,建立省、州、县三级公安机关与文旅部门定期会商机制,推动形成本地化协同推进机制等。
围绕“快进慢游”高质量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我省在滇西、滇东旅游环线及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等重点区域,建立热点区域协同保通机制,夯实“路通快进”基础。同时,推行外地车辆轻微违章首违不罚与柔性执法,擦亮“舒心慢游”品牌。“我们希望在打击违法与鼓励包容中找到结合点,不再是一竿子打死,而是真正做到包容、审慎、严格。”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副总队长徐安林说。
以人为本温暖游客护航旅居路
近年来,元谋县公安局在旅居高峰前,于游客集中的康养社区、景区和民宿集群增设临时旅游警务服务点,与原有工作站形成互补,并依据老年游客晨练、晚散规律灵活调整巡逻时段。今年以来,景区及旅居集中区域警情同比下降58%。
“推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的体验。”徐琪勇道出游客的心声。
《若干措施》明确,各地需在旅居高峰前,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开展治安隐患和市场乱象“扫除”,做好“迎客”准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旅居点布设24小时公安便民服务超市,提供居住证办理、异地身份证换领、出入境证照办理等“异地通办、一证通办”服务,让旅居客人“少跑腿、多停留”;对诚信经营的“红榜”主体实施非必要不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将“黑榜”主体纳入“百万警进千万家”必访范围,强化法治宣传引导;建立外地车辆轻微违章首违不罚清单和非主干道柔性执法机制,让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办事便捷到环境有序,从高效求助到暖心服务,一项项务实举措让游客真切感受到:云南不仅有迷人风景,更有让人安心、舒心的旅居环境,是名副其实想来、爱来、一来再来的“诗与远方”。
本报记者 王云 张潇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