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收官“十四五”谋篇“十五五” 上一版   
下一篇

文山州革新传统种植模式,用产业融合之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粮烟协同叠金浪 产业融合绘丰图

砚山县稼依镇粮烟协同种植项目区(烟后玉米)。 本报通讯员 李海楠 摄 西畴县烟后种植蚕豆喜获丰收。 本报通讯员 陈丝雨 摄

技术员查看烟后玉米长势。 本报通讯员 王晨城 摄

马关县马夹冲集中连片烟后作物采收。 本报通讯员 杨仕迁 摄

本报通讯员 王晨城 李海楠 冯圭如

在云岭之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喀斯特地貌与河谷平原交错,光热水土资源得天独厚,孕育着无限的农业生机。2025年以来,一场关乎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粮烟协同实践在此拉开帷幕,文山州以烟粮轮作、多茬增收为核心抓手,紧扣“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目标,统筹6个县(市)布局5000亩粮烟协同示范田,革新传统种植模式,用产业融合之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这不仅是文山州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更是当地农业从单一种植向多元融合转型的关键一跃,描绘出边疆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多收一茬”破局:光热资源里刨出“双倍丰收”

文山州地处滇东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至23.5摄氏度,无霜期270至350天,充沛的光热水资源为农业种植提供了天然优势。但长期以来,部分地区受传统种植模式束缚,存在耕地复种指数低、土地利用率低、烟农种植效益不高等现实瓶颈。近年来,文山州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粮烟协同“多收一茬”模式,让有限的土地迸发出无限的潜力。

广南县珠琳镇新寨村通过错季种植,充分利用时空资源,烟套玉米种植体系可实现机械化作业率85%以上,亩均增收500元以上。“2022年开始试种套种,每亩能多挣500至600元。今年套种27亩烟地,预计多赚1万多元。”珠琳镇新寨村的烟农杨根松说。丘北县双龙营镇普者黑村烟后套种红薯和黄芩;麻栗坡县董干镇烟后种植黄豆;在西畴县兴街镇,“烤烟+大豆+晚秋蔬菜”的一地多收模式已初见成效,通过错季种植、品种搭配,实现四季常绿、四季有收。“蔬菜采收后还可套种绿肥,既提升土壤肥力,又为来年烤烟种植打下基础。”文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农艺师冯圭如介绍,“通过精准测算不同作物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前茬作物采收与后茬作物播种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利用光热水资源,让土地‘连轴转’却不超负荷。”

“以前种完烤烟土地就闲半年,现在我家每年烤烟采收到中部叶时就种青贮玉米,亩产2.5吨左右,除了种烤烟,年底还有一笔收入,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砚山县稼依镇大尼尼村烟农赵树刚看着烟地中长势茂盛的玉米,脸上满是笑意。文山州粮烟协同示范田区,烟后种植玉米、大豆、红薯等作物后,土地利用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左右,为保障粮食供给开辟了新空间。

“六优选址”布局:科学规划筑牢示范根基

为确保粮烟协同示范项目高质量推进,文山州坚持统一布局、集中连片、优中选优原则,创新推出“六个优先”选址标准,让每一寸示范土地都发挥出最大效益。

优先选择组织能力强的村组。文山州累计建设村党组织领办的种植型合作社154个,服务1.4万户烟农,覆盖95%以上的种烟地块。依托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实现连片管理、统一服务。在广南县珠琳镇,以拉依村党支部为核心,整合周边两个自然村63户农户的土地,建成1800亩集中连片示范基地,形成支部牵头、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

优先选择种植意愿高的农户和地块。通过政策宣讲、收益测算等方式激发农户积极性,全州烟后作物示范区5000亩,辐射带动粮经(烟)协同推广面积1万亩。

针对烤烟与粮食作物的生长周期衔接需求,优先选择烤烟移栽早、采收早的农户和地块,确保后茬作物有充足生长时间;优先选择土壤肥力适中、排灌条件较好的农户和地块,通过土壤检测和水利设施排查,筛选出适合粮烟协同种植的优质地块;优先选择集中连片区域的农户和地块,有效破解碎片化种植难题,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优先选择耕地集中流转或烟农自用的地块,提升烟田生产能力、拓展农业生产空间,统筹推进烟田土壤保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农艺融合和水源工程援建等综合治理,增加宜农、宜粮、宜烟的现代化良田,促进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拓宽增收渠道。

科学的选址标准让示范片区呈现连片成带、块块精品的格局。目前,文山州已建成16个集中连片示范片区,最大连片面积达1800亩,最小连片面积不低于50亩,为后续技术推广和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真正实现以烟草农业现代化助推烟区农业现代化。

科技赋能护航:精耕细作育出高产优品

因地制宜,一亩一策。文山州组织农业农村、烟草等部门专家组建技术团队,深入6个县(市)示范片区开展实地调研,根据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种植习惯,制定粮经(烟)协同推广实施方案,细化到每个作物品种的播种时间、田间水肥管理等关键环节,如砚山烟区针对烤烟采收后气温下降的特点,推荐种植青贮玉米;丘北烟区结合夏季多雨的气候,优化鲜食玉米、红薯种植的排水措施,9至11月充分利用烤烟种植时铺设的滴灌设施重点做好抗旱补水,实现一地一策、精准指导。

优中选优,用好良种利器。技术团队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整合云南农业大学科研力量,在区域布局、品种规划、一体化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坚持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熟期早原则,精准筛选出一批适宜粮烟协同种植的优良品种,确保烟田无缝衔接粮食作物生产。烤烟方面,帮助烟农协调烤房,督促指导农户及时采收烟叶,采烤进度同比提前5天;粮食作物方面,玉米重点推广“文青贮2号”“万糯2000”“红单6号”,大豆选用“齐黄34”等质量优、产量高、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育期短的早熟良种,市场认可度高,收购价也更具优势。

时空统筹,创新种植模式。围绕时间不浪费、空间不闲置的目标,技术团队探索出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在空间利用上,推广“烤烟+玉米”间作模式,烤烟行间种植矮秆玉米,充分利用光照资源;在时间衔接上,推行烤烟中部叶采收后套种大豆、大豆收获后种小春等模式,实现季节无缝衔接。

精准把控播种时机。“播种时间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必须严格根据烤烟采收进度来定。”技术人员介绍,示范区烤烟移栽普遍同比提前10天左右,烟叶生产整体节令前移,有效避免了茬口矛盾。当烤烟采烤到中部叶时,组织后茬粮食作物播种。2025年示范片区粮食作物播种期集中在7月底至8月上旬,为烟后作物生长争取了宝贵时间。

绿色防控守护丰收。在田间管理中,文山州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禁用高氯肥”要求,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等环保肥料,示范片区有机肥使用率达100%。病虫害防治以绿色防控生物防治为主,针对草地贪夜蛾、蚜虫、锈病、大斑病进行统防统治,按照全周期管理的要求,不施用烤烟负面清单农药,以确保烤烟、烟后作物质量和食用安全。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扎根乡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田间指导,确保绿色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通过种植绿色产业作物、增施有机肥等方式逐步改良土壤结构,以用养结合模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助力烟区生态环境改善,全方位促进粮食与烟叶生产绿色高效发展。“现在都讲究科学种植,用的化肥比以前少了,产量反而比以前更高,我们烟农也比过去轻松多了。”文山市马塘镇烟农陈友辉满是感慨。

产销衔接抢鲜上市。文山州建立采收、销售联动机制,提前与农产品收购商、电商平台对接,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采收时间。对于鲜食类作物,实行成熟一批、采收一批、销售一批,如丘北县与当地农批市场、大型超市、特产店接洽达成合作,鲜食玉米出产后即可进场销售,每公斤3至4元,从采收至上市仅需6小时,实现“鲜字当头、价高畅销”。据统计,示范片区粮食作物平均销售价格较当地市场价高出20%,亩均增收660元。

样板引领聚力:集群发展打造振兴引擎

只有样板片区可复制、可推广,才能带动全州粮烟协同产业发展。2025年,文山州在确保年度烟叶生产收购目标任务不因粮烟项目受影响的前提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打造烟叶与粮食、油料、杂粮、蔬菜等作物融合发展产业集群,推进粮烟协同产业链延伸;通过烤烟套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通过抢饲于秋后,缓解肉牛冬春季饲草不足的难题。

文山州坚持“烟田即粮田、烟农即粮农、烟机即农机、烟技即农技”基本思路,持续推进烟田可持续经营,全面推动粮烟生产要素融合,进一步深化粮烟作物在产业规划协同、设施装备共享、生产技术互利、种植主体共育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成熟稳定的粮烟双优产业集群。

通过加强与州内外龙头企业、农业公司沟通联系,有效整合各类平台资源,确保示范区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砚山县通过烟草和农科部门牵线搭桥,使农户与砚山本地农业龙头企业中康公司和乐牧牧业签订订单,青贮玉米成熟后由企业安排大型收割机进行收获;广南县与高峰牛养殖企业牛旭公司围绕青贮玉米、籽粒玉米收购订单数量、套种时限、收获方式、收购标准及收购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确定收购价格为每吨360元。

通过科学规划烤烟与粮食作物套作,以及烟后药用植物的种植比例,可使土地复种指数提高至2.1,土地产出率提升35%以上,特别是“烟—粮—经—饲—药”复合种植模式的推广,形成“粮+烟+N”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烟后作物在烟叶采收后次第登场,使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州大部分农户、烟农已接受在大春和小春之间的相对空闲期种植一季玉米或豆类,变之前的一年两熟为一年三熟,示范区和带动区总面积稳定在13万至18万亩左右。

通过前作控制实现以粮稳烟,2022年至2025年,全州累计开展粮烟协同示范2.5万亩,其中种植烟后玉米1.89万亩、豆类0.61万亩,共助力烟农实现增收约2000万元,烟叶生产各方面发展态势良好,烟农种烟积极性高,种植收益明显,烟叶收购量平稳有增,烟农真正实现了守土创业,形成了产业强、农民富、乡村兴的良好局面。

粮烟融合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从“多收一茬”的模式创新到“六优选址”的科学规划,从科技赋能的精细管理到样板引领的集群发展,文山州以粮烟协同为突破口,探索“烟草+N”的种植模式,在田间释放一地多收的生态智慧,实现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粮烟融合,也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产业振兴的特色路径。

未来,文山州将持续深化粮烟协同发展机制,扩大示范规模,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粮食和烟叶协调、持续发展,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乡村的前进轨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文山力量。

  • 粮烟协同叠金浪 产业融合绘丰图

  • 报头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