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法治中国建设硕果累累,为经济腾飞、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中国之治”书写了生动的法治注脚。
回首2024年,云岭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法治模范人物,他们用行动践行初心,用坚守诠释使命,书写了新时代云南法治建设的壮丽篇章。每一篇章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法治工作者的奉献与担当。
2025年11月19日,“2024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发布暨事迹宣讲会在昆明举行。颜瑶瑶、吴朝富、朱凯、云娟、马仲双、鲁永顺、孙道珊、黄笑、和万娟、杨晓娟获评“2024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大牛圈联防所获评“特别贡献集体”,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负责人丁文涛获评“特别感动人物”。
榜样是精神的灯塔。学习榜样精神,汲取榜样力量,让我们沿着法治榜样的足迹,踔厉奋进。
特别贡献集体
大牛圈联防所:
守边固防的“生命界碑”
在崇山峻岭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红旗映照下的镇康县勐堆乡大牛圈边境联防所,如同国境线上的“钢铁堡垒”,6名驻守队员昼夜守护着4.2公里的边境线。
“从帐篷到板房,再到如今的楼房,见证着联防所的成长历程。”该所党支部书记李文荣是联防所第一批队员,他亲历了这里的每一次蜕变:暴雨中,临时帐篷被雨水倒灌,队员们蹚水整理物资;板房里,生火做饭时浓烟呛得人泪眼婆娑。更难忘在拦阻设施不完善的岁月,“人防”是最坚实的屏障,队员们每日穿梭在边境丛林小径,危险如影随形。
“一次紧急任务后返程,我们在巡逻路上排除了10余枚未爆地雷,那是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李文荣的回忆是队员们以生命守护边疆的生动见证。
强边固防,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大牛圈联防所的坚守早已融入边疆各族群众的心中,筑就了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的钢铁长城。“看到红旗和队员们的身影,心里就踏实。”常年在草山放牧的村民如是说。
4年来,联防所牵头处置、联合打击各类涉边违法案件超过200起,成为维护边境安宁的“关键枢纽”,其创新的建所模式、务实的守边经验,为全省固防工作提供了“镇康样本”。大牛圈边境联防所以直面生死的坚守,成为全省唯一获得省委、省政府春节视频连线慰问的联防所。
特别感动人物
丁文涛:
公益检察路上的“领头雁”
丁文涛是寻甸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负责人,寻甸志愿服务发展促进会、寻甸绿芽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在他的推动下,寻甸绿芽志愿者协会于2011年成立。目前,协会正式注册志愿者有2000余人。
在丁文涛的组织推动下,协会广泛开展“童心圆梦”“捐资助学”“扶孤助残”“扶贫济弱”“爱心助农”等系列活动,带动全县15万余人次参与助力保障改善民生、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乡村振兴等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他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9200小时,无偿献血5200毫升,并带领团队组织830余次爱心公益活动,发放爱心物资价值达450余万元,组织县域大型活动志愿服务42场,为福利院及孤寡老人义务理发13170余人次,帮扶走访孤、残、留守儿童6300人次。
丁文涛充分发挥寻甸绿芽志愿者协会优势,积极寻求跨界共建破圈融合,以“绿芽未检+绿芽志愿协会”的方式,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注入社会力量,切实推动专业化办案与社会化保护无缝衔接,形成主动发现、协同处置、社会支持的全链条保护模式。
为积极响应昆明市检察机关号召,丁文涛主动请缨,奔赴德钦县人民检察院开展援助工作。其间,丁文涛积极协调寻甸绿芽志愿者协会、爱心企业,为当地学校捐赠3万余元体育用品。
2024年度云南十大法治新闻人物
颜瑶瑶:守护家庭和谐的“多面手”
作为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颜瑶瑶深耕家事与少年审判领域,以法律守护家庭和谐,用爱心呵护未成年人成长,是名副其实的司法“多面手”。
自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颜瑶瑶牵头建立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机制,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涉未成年人案件审理中,颜瑶瑶全面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制,与心理咨询师紧密协作,为因家庭变故受创的孩子提供心理疏导。目前,该机制已成为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的常态化工作。
颜瑶瑶坚信,预防犯罪关键在教育。作为多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颜瑶瑶从最初走进校园讲授宪法知识,到如今精心打造防性侵、防校园欺凌等主题法治课,每一堂课都紧贴学生心理。在她的推动下,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大手拉小手·走进法院”法治冬(夏)令营已举办5期。
自2014年起,颜瑶瑶主动走进云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持续10年开设“彩虹国学班”与“蒲公英女子课堂”。她不仅讲授法律知识,而且注重传递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她的推动下,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逐步建立起“审判+帮教+回访”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闭环,为失足少年搭建重返社会的桥梁。
因其突出的工作表现,颜瑶瑶多次荣获优秀法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于2024年荣获“昆明市级机关实干先锋”称号。
朱凯:边疆茶乡的“办案标兵”
“一城连三国,三江拥一城”的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80多公里的国(边)境线与23条河流交织,25个民族和谐共生。作为“90后”基层党员法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二级法官朱凯,9年间以“忠诚、干净、担当”书写司法为民答卷,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法治之光照亮边疆茶乡。
“严”字铸魂,筑牢忠诚根基。朱凯按照“支部建在庭上”的标准,构建“法庭党支部+村社党支部”模式,吸纳5名“双语”调解员,选聘20名“法律明白人”为特邀调解员,让“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成为常态。
“干”字践责,勇挑使命重担。7年来,他创新“询价议价+网络拍卖”财产处置模式,探索1元起拍、打包拍卖,使执行质效连续三年排名全省法院第一。他深耕诉源治理,推动15个村(社区)非诉联动中心建设,建立“法官+综治网格员”模式,助力“无讼村组”创建。
“实”字托底,擦亮司法品牌。秉持“留人留情留乡愁”理念,朱凯依托“茶法绿网”环资审判多元共治工作站,发布传统村落“司法保护令”,助力构建23条河流流域生态司法保护格局。创新“一庭两所一中心”联动机制,以“流动法庭”和“指尖诉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凭借突出实绩,朱凯先后获得“全省法院之星”“办案标兵”等多项荣誉。
马仲双:以工匠精神“办铁案”
“现在还不能提起公诉。”在案件侦办研讨会上,大理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马仲双面对办案民警提出的公诉建议,语调平稳却字字坚定。从检16年来,马仲双始终秉持“办一案、铁一案”信念,坚守证据审查,精准破解复杂案件,把“工匠精神”刻在心里,用专业守护公平正义。
在张某集资诈骗案中,经公安机关侦查,认定其非法集资39万余元,拟移送大理市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马仲双阅卷时,发现受害者反映集资现场参与人数多的细节,敏锐地察觉金额存疑。他细查张某消费记录发现其频繁出入酒吧且高额存酒,结合银行流水判断其隐瞒所得,提审时出示证据突破其心理防线,查获记录着86名受害者信息、非法获利98万余元的笔记本,最终以集资诈骗罪提起公诉,并制发检察建议,规范旅游租车行业监管与普法宣传。
长期旅居大理的黄某,诈骗近60万元后谎称赃款挥霍殆尽,马仲双注意到其平日节俭,结合手机信号轨迹发现其多次往返偏僻山区,怀疑赃款被藏匿。经9次提审,黄某供述将30余万元现金藏于山涧,马仲双协调押解指认,成功起获赃款发还被害人,最大限度挽回损失。
16年来,马仲双以证据为刃、事实为盾,在案件侦办中深挖细节、紧盯疑点,用执着与责任守护群众权益,筑牢法治公信力,诠释检察干警的初心担当。
孙道珊:以所为家的“硬汉所长”
2024年,宣威市普立乡交出了又一年零命案发生的平安答卷,实现7年命案和重大交通事故零发生。不仅如此,普立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逐年上升,接边区域呈现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的好势头。
这份平安案卷的背后,离不开“硬汉所长”孙道珊的9年坚守。
孙道珊是宣威市公安局普立派出所原所长,现任宣威市公安局政治安全保卫大队教导员。从青丝到白发,从人之子到为人父,从普通民警到派出所所长,孙道珊用青春和汗水,赢得了普立乡群众的一致认可。
24年前,怀着从警初心,刚参加工作的孙道珊选择来到条件最差的普立派出所。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出警常常要跋山涉水,办案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年轻的孙道珊没有一句怨言,把驻地当家,和村民同吃同住,很快建立起深厚感情。2006年11月,孙道珊从普立派出所副所长岗位调任宣威市公安局国保大队;2020年5月,孙道珊重回普立派出所任教导员,2022年7月任所长。
“普立乡有不回家的牛和羊,还有不回家的‘硬汉所长’。”这句看似开玩笑的话语,既是对孙道珊连续5年没有回家过年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群众对他工作的极大认可和赞誉。
在平凡岗位上,孙道珊9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被曲靖市公安局授予个人三等功3次,被宣威市委组织部记三等功2次,多次被上级部门嘉奖、表彰。
和万娟:司法为民的“带头人”
现任丽江市古城区司法局束河司法所所长和万娟,25年扎根基层,11年坚守司法一线,用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韧践行着新时代“枫桥经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解不开群众的心结”是和万娟挂在嘴边的工作准则。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她探索出精准调解模式:涉旅纠纷联合派出所快速响应,邻里矛盾邀请“五老”调解员就地说理,劳资争议联动综治中心多方协调。
作为古城区“西余花华”女子普法队队长,和万娟带领队员以耐心与共情力传递法治温度。2024年,她组织婚恋纠纷法律专题宣讲;针对妇女权益保护开展专项普法,结合家庭暴力、财产分割等案例解读妇女权益保障法;联合学校开展青少年法治课堂,重点讲解防诈骗、校园安全等法律知识,筑牢权益保护防线。
作为束河司法所所长,和万娟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起以司法所为核心,联动派出所、旅游法庭两大专业力量,吸纳人大代表、法律明白人等多方力量参与治理的“1+2+N”多元共治格局。她还推动“马锅头”调解室与古城融媒体合作开设普法直播间,2024年围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虚假网络贷款等热点开展直播2场次,观看人数超1.03万人次,点赞量达125.5万。
从普通司法行政工作者成长为基层司法所“带头人”,和万娟深耕调解一线,守护妇女儿童权益,创新普法形式,用行动书写着司法为民的巾帼答卷。
吴朝富:护企安商的“白发法官”
30年扎根基层刑事审判一线,长期肩负重大案件审理重任,高强度的工作让华坪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吴朝富头发早白,同事和群众亲切地称他为“白发法官”,但他始终以严谨审慎守护司法公正。
“刑事审判法官手中的法槌,关系一个人的命运,必须慎之又慎,每一份判决都要经得起时间和人民的检验。”这是吴朝富常挂在嘴边的话。1995年,吴朝富从一名非法律专业出身的法院干警起步,到如今成为审结近千起案件、无一错案的法官,他铁面惩恶,温情解纷,实干担当。
结合华坪县作为丽江市煤矿产业重要增长极的实际,吴朝富将打击涉企犯罪、保障产业健康发展作为核心方向,带领刑庭审结多起涉煤炭领域关键案件,妥善化解产业发展中的法治难题,为煤矿产业转型升级扫清障碍。他还带领团队变“被动办案”为“主动服务”,深入多家煤矿企业开展“司法进企业”活动,通过剖析安全事故典型案例,讲解安全生产责任认定与知识产权保护要点,针对企业采购、销售等关键环节,传授合同诈骗条款识别等实用技巧,助力企业构建刑事风险防控体系。
30年来,吴朝富以办“铁案”守护正义,用温情传递司法暖意,靠实干护航一方发展。在基层司法的“最后一公里”,这位“白发法官”用手中的法槌敲响公平正义,用实际行动照亮司法为民道路。
云娟:点亮迷途少年的“检花”
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云娟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7年来,凭借坚守与创新获得多项全国、省级荣誉。从普法课堂到司法实践,她用专业力量推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从“有”到“优”,用专业与大爱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
2018年转型未检岗位后,云娟深耕专业,自学获得中级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将心理干预、家庭教育指导融入办案。她牵头打造“咪依噜”未检工作室,推动全州10县(市)建成特色未检品牌,联动多部门构建综合保护体系;组建法治巡讲团,创新研发低幼版防性侵课件,以多元形式开展宣讲。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治理难题,云娟创新构建排查分级、包保帮扶、源头治理、工作保障四项机制,依托大数据构建综合治理格局,动态管控重点青少年群体,联动多部门开展包保帮教,在重点场所引入智能预警系统,实现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应急的全链条治理。
办案中,云娟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推动建设全州检察机关未成年人观护基地,通过“企业+检察官+社工+N”方式,为涉案青少年提供岗位培训与心理矫治,同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当下救”与“长久助”结合。7年来,她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300余件、指导600余件,无一错案与上访情况,用温情与担当点亮迷途少年希望。
鲁永顺:用忠诚筑牢禁毒防线
“毒品一日不绝,战斗一刻不止。”这是保山市公安局警务技术一级主管鲁永顺的坚定信念,他奋战于边境缉毒一线,主侦、参与侦破毒品案件426起,缴毒2.5吨、毒资1100万元,抓获毒贩631名,以敏锐研判力和实干担当成为禁毒战场的“克敌尖刀”,用硬核战绩书写禁毒答卷。
2020年,鲁永顺调到某县公安局工作。该县地处3州(市)7县(区)接合部,离边境线较近,境外毒品过境的“跳板”位置突出。鲁永顺带领相关民警详细摸底、实地踏勘、研判分析,提炼总结出“拔棕式战法”,牢牢守住禁毒防线。其间,共破获万克以上毒品案16起,其中“2021·03·05”案缴毒262.8千克,创下该县单案缴获最多毒品的纪录。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针对当前境内外毒情形势和贩毒规律不断变化的实际,鲁永顺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方式方法,提炼总结出“拔棕式战法”在保山市公安局推广并取得突出成效,为侦破毒品大案要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除禁毒外,他还参与破获系列盗窃案13起、非法经营案76起,涉案价值超千万元,全方位守护群众利益。多年来,他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公务员,以实干诠释忠诚担当。
黄笑:照亮迷航的“摆渡人”
2024年3月,一件由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人员制作的非遗陶艺作品瓦猫,漂洋过海亮相联合国麻醉品委员会展台。这只由省五所戒毒人员小余精心创作、展现云南特色戒毒智慧的瓦猫,正是出自省五所教育矫治科一级警长黄笑的技艺传教与匠心指导。
黄笑与瓦猫结缘,始于2023年4月省五所与云南大学开展的一个“非遗戒毒”合作项目。双方在省五所建立了一座陶艺传习工坊,引入非遗陶艺暨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和实践非遗项目对戒毒人员生理和心理的疗愈效能。黄笑主动请缨,成为陶艺传习工坊一名专职教师。为了将传统非遗技能转化为系统的戒毒人员矫治课程,黄笑自学大量与陶瓷相关的书籍,将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每周花一天时间到云南大学参加非遗研究班学习。
从陶艺传习工坊成立至今,黄笑配合外聘教师对80名戒毒人员开展陶艺技能培训,他在《非遗介入戒毒疗愈的价值与实践》中提出“陶艺疗愈四步法”,被重点大学核心期刊收录,为全国戒毒系统构建非遗戒毒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云南方案”。
在他的帮助下,陶艺班37名戒毒人员获得陶艺职业资格认证,帮助23名陶艺学习优秀学员开展陶瓷行业创业培训。他实践总结出“非遗工坊—家庭—社区”联动帮教机制,解戒人员出所就业率达81%,复吸率同比下降63%。
杨晓娟:法治建设的“追光者”
自2008年参加司法行政工作以来,杨晓娟将践行法治、宣传法治的足迹留在为民调解的田间地头,留在普法宣传的青春校园,留在开展法律咨询的彝乡傣寨,留在承办的每一件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案件里……
2021年,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开展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杨晓娟作为县司法局的分管领导,认真对标对表示范创建指标,研究新平县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短板弱项,统筹协调全县法治政府示范建设工作,努力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从省级创建230项任务指标到全国创建100项任务指标,每一项指标,杨晓娟都带领工作专班坚持一周一分析、一月一派单,万余份台账资料均一一审核批阅。2023年12月28日,新平县被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命名为全省第一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
2024年1月初,杨晓娟不慎受伤,当时正值全国第三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网上申报最后冲刺阶段,她每天让家人开车送她到单位审核申报材料,指导专班工作人员修改申报材料,顺利完成网上申报工作。在杨晓娟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新平县被中央依法治国办纳入为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是全省唯一被命名地区。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6年来,杨晓娟坚持做法治建设道路上的“追光者”的初心从未改变,始终在践行法治建设的征程上奋力前行。
本报记者 李翕坚 王丹 张潇予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