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报考回归理性 发展路径多元

——专家分析二○二六年考研报名人数

记者11月24日从教育部获悉,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43万。教育部近日会同国家教育统一考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召开会议,部署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安全工作。

结合近年来考研人数变化趋势,有关专家认为,这一变化并非只是简单的数量波动,也意味着研究生教育由规模增长转向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升学选择逐渐趋于理性,各高校招生形势也出现阶段性调整。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树涛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折射出本科毕业生“回归理性”的思想变化。“随着社会信息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毕业生展现出更为清醒的自我认知和生涯规划意识,开始对考研进行更为深入的审视和更为精细的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围绕考研选择情况,于今年10月底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结合调查情况,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教授胡向东介绍,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主要动因正由“学历提升”转向“职业发展”,实践经验与综合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考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升学动机与未来职业规划。

有关专家表示,考研人数的变化,也与学生多元化的成长路径密切相关。

“大学毕业生的出路更加多元,考研不再是其中的‘必选项’。”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战略研究基地副主任王传毅说,“例如,随着数字技术发展,新职业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这就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有的毕业生投身基层岗位或生产一线,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有的毕业生建立新的职业认知与择业观念,积极创新创业或选择自由职业,探索多元职业路径。”王树涛说。

在专家看来,研招报考从热潮期步入理性阶段,也对高等教育提质增效提出新要求。

胡向东认为,应通过优化招生结构布局,严把培养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精准对接,进一步由“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此外,也要持续强化“多样化、分类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引导,明确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路径的功能定位与发展通道,倡导“能力为先、适才适用”的社会人才观。

此外,一些专家表示,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积极推动政校企联合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为本科生、硕士生等提供更多科研实践与实习岗位,提升其就业胜任力。

当前,离202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记者了解到,教育部门和各地各招生单位将持续优化考生服务,专业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咨询答复等服务保障工作,确保研考安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

  • 我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

  • 为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 报头

  • 报考回归理性 发展路径多元

  •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计划于11月25日发射

  • 动向极其危险,国际社会需高度警惕

  • 俄方说尚未收到美乌磋商后修订的和平计划

  • 汽油柴油价格下调

  • 驻韩美军一无人机在韩附近海域坠毁

  • 深江铁路致13死重大坍塌事故调查报告公布

  • 韩国总统说必须耐心持续推动重启韩朝对话

  • 科学家发现早侏罗世重要恐龙足迹组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