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
第07版:云之美·花潮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19年02月24日 星期日
扎染的周城

    李智红

    走进周城,就走进了大理的“白族第一村”。这个古朴秀雅的村庄,是原文化部命名的“民族扎染艺术之乡”。

    在大理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古老的传统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旖旎的自然风光,孕育了一朵瑰丽的民族艺术奇葩,这就是在大理代代相传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扎染。

    白族聚居的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纺织文化的摇篮地之一,在东汉时期已形成完整系统的染织法。据《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穿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光彩照人,即为扎染而成。

    扎染,古称绞缬,民间称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是大理地区一门最为古老的民间工艺,已经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沿袭了千年。在云南的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久负盛名,历史悠久,尤其是在周城,下至三五岁的孩童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几乎人人会扎花,户户能扎染。

    周城村的扎染大约始于明末清初,应该是从四川传来的,历经了300多年的发展。到1912年左右,大理的纺织业有了细分,出现了专业化的村镇,全村除种田外,兼营同一种手工活计,有的村专营棉花,有的村专门纺布,有的村专门染布,有的村从事裁缝,还有的村制作木纺车。在这个时期,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细,因此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

    周城的白族扎染远近闻名,或许得益于著名的蝴蝶泉水的浸漂,周城扎染色泽纯正,色光柔和,手感厚实柔软;或许是出自白族金花的慧心巧手,每一件作品都千姿百态,妙趣天成,溢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因而,首批便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段银开生于白族扎染世家,从小就跟随父母从事扎染工艺。1985年,10岁的她便学会了扎花,17岁起专门从事扎染成品加工,目前从事扎染已经30多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段银开在继承了传统白族扎染工艺的同时,不断创新,新创了多种扎染花色,丰富了扎染产品的种类。多年来,段银开还积极致力于扎染工艺的传承,教出了一大批徒弟,努力将扎染工艺发扬光大,成为周城新一代扎染工艺大师。

    段家的扎染工艺,传承到段银开这里,已是第18代了。在她的巧手中,白布成了艺术品,寄托着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今段银开22岁的儿子和8岁的小女儿,也继承了扎染这项技艺。最令段银开夫妇骄傲的,当属自家的精品展厅,每当游客问价,段银开都只是笑笑,“这些是非卖品”。其间,一幅扎染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它一反传统的蓝白相间,呈金黄色渐变晕染,而不是规则的对称花纹。上面展示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敦煌飞天像。也只有在介绍这幅荣获云南工美杯金奖的作品《飞天》时,腼腆的段银开话才多了起来。

    每一块扎染布,经过了那么多温暖的手,才会变得如此的温情而美好。

    在大理,在周城,我看到有许多久远的故事,在一匹匹素朴的老棉布上慢慢鲜活,从细细密密的针脚之间悄悄鲜亮,飘逸着淡淡的清香。一代代,一年年,随光阴的流逝,古老的扎染技艺已经慢慢印染成苍洱大地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乡愁记忆。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