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制造业工厂一线工人流动性大,往往是“招八百走一千”,大型工厂几乎全年在招聘。最近这几年,不管经济如何变化,制造业工厂的“招工荒”愈演愈烈,可以说“以前是老板挑工人,现在是工人挑老板。”现实的情况是,月薪万元,还是招不到人,而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想去工厂。 制造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确实值得警惕和反思。美团网2018年发布的《2018年外卖骑手群体研究报告》显示,美团外卖骑手多处在青年阶段,80、90后为骑手群体的中坚力量,占比高达82%。值得注意的是,31%的骑手上一份工作正好是产业工人。制造业工厂里月薪万元还招不到人,很多人想不通:有个遮风避雨的稳定工作,为什么还要风里雨里为外卖奔走? 只是,所谓“月薪万元”多为一种理想状态,或者说能拿到这个月薪的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产业工人的薪资水平,大概也就在当地平均工资以上一点。并且要拿到“月薪万元”,绝不是在8小时工作制内就能实现的,而“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月休一天”的生活,是很多现代年轻人所不能接受的。相比之下,就不难理解已有稳定薪资再叠加上“上班时间灵活、收入有保障、时间自由”的送外卖、送快递的岗位会被年轻人青睐。 之所以说这些,当然不是鼓励所有年轻人去服务业中流击楫,而是制造业不能只看到年轻人“势利”的选择。提高劳动力价值、提升制造业福利保障,这早已是当务之急;同时,改善工作环境、关爱精神生活,让制造业真正享有“职业尊荣”也是不容规避的话题。国家统计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省内流动农民工占比增高,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为29.9%,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离家更近些、生活更稳些,年轻务工者逐渐增加了这样的求职偏好。对此,制造业应积极创造条件,更多地把生产基地向农民工的主要流出地进行适当转移。 目前,服务业在三产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制造业机器人化越来越成熟。于此语境之下,产业工人的绝对数量与日俱减或将是大势所趋。面对“招工荒”不必过度惊慌,当从产业转型、技术升级等方面寻找应对之道,而这也是提高制造业者“职业尊荣”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