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人民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降低农民家庭的人情支出,要从移风易俗和乡风文明建设入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应该是主导者和治理主体。一方面,基层党委政府要为乡风文明提供制度规范,包括对农村人情、办酒、彩礼、歌舞表演等提供建设性建议和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和特色的公序良俗。当移风易俗持续推进,当农村风气不断净化,人们就能从高企的人情支出中解脱出来,因为得到移风易俗的红利而不断支持移风易俗,从而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在农村涵养健康的文化氛围。 职业教育应注重职业内涵 《光明日报》:现代职业教育,既需要学生掌握专门技能,也离不开基本科学文化知识。过于强调理论学习,难免有“去职业化”之虞;反之,过度重视“技能化”也容易窄化为“就业培训”,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平衡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这两端,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第一要义。实际上,办好职业教育,师资是第一道关卡。职业教育尤其需要老师言传身教,老师不能只会“纸上谈兵”,也要具备相当的实操经验和能力;当然,核心是要在学生的培养中做到贯通。要拓展学生发展渠道,着眼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打通从中职、高职到本科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此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已经提出“企校双师”的培养模式,要求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 本报记者 余国鹏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