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文/图 近年来,临沧市抓实抓牢基层党建,坚持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扶贫目标与基层党建目标、扶贫项目与党建任务、项目推进与管理考核等有机统一,把基层党建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这种双向发力、同步推进、无缝对接的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双推进”机制,既强化了组织功能、发挥了组织优势、凝聚了组织力量,更有力有效地带领边疆各族人民群众,把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美好愿景变成了生动实践。 强化素质推动 凸显“群雁”效应 “村干部学历教育,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现在学历和能力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牵头成立蚕桑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180多户社员户均增收4000元。”凤庆县洛党镇和德村委会主任杨祖礼说。 2016年,临沧市采取“市校合作模式”,启动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优先让想学、真学、能干的人实现“智力脱贫”。 实施农村基层组织“领头雁”工程,该市采取培养选拔一批、素质提升一批、调整撤换一批、下派任职一批、专题培训一批等方式,采取财政补贴、跟班锻炼等措施,注重把靠得住、有本事、肯干事、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 目前,该市已在77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建立青年人才党支部,在村级储备村组后备干部13801名,遴选了1482名村级后备力量由乡镇党委直接培养。 同时,实施“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先后引进省外退休名师名医及管理人才援建帮扶教育医疗卫生工作,聘请普通高中教育人才80人,引进医疗团队20个、医疗专家63人。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0个,培育“土专家”和“田秀才”17604人。目前共有在册学员2677人,到2020年80%以上的村干部将具有专科以上学历。 前几年在省外四处奔波打工的段国成,通过素质培训,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成为了镇康县勐堆乡蟒蛇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创新“咖啡+香芋+土鸡”立体农业模式,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还把村“两委”班子成员全部培养成“领头雁”,带动全村发展咖啡1200亩、“咖啡+香芋”套种680亩、烤烟220亩,发展土鸡林下养殖社员85户,年出栏土鸡15万只以上,实现经济收入1600万元以上。 “一个红带动一片红”,该市“群雁引领效应”显现。 优化能力行动 压实“攻坚”责任 “毕书记,我家的烤烟长势可好了,你发给我们的车厘子也已经挂果,如今茶叶价格高,现在再种上些茶苗,以后我家就吃不完穿不完咯。”村民罗木娣拉着毕起美开心地说道。 毕起美是临沧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的党总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坚持“精兵强将下基层、好人好马上一线”,把素质好、能力强、作风实的优秀干部派往扶贫一线“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确保工作队支支能战斗、队员个个素质硬,这是该市选派驻村包户工作队优化能力行动的基本原则;注重本地和外地干部合理搭配,少数民族聚居村工作队至少配备1名以上懂“双语”的干部,是这个市选优配强驻村干部的一大亮点。 被选派的干部在一线叫响了“看我干,跟我学”不脱贫绝不脱钩的铮铮誓言,极大地激发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走进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帕良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国民正组织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精准脱贫有关事项。参加会议的有产业发展带头人、退休教师、退伍军人、个体工商户、村干部,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要办群众最想办的事,解决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3年来,该市以自上而下督查巡察、自下而上落实精准,压实责任、抓实工作。派出由厅级领导任组长的8个督查巡察组,驻县(区)开展常态化全过程督查巡察,选派27名处级干部驻乡(镇)蹲点督导,抓好县(区)委书记、县(区)长这个第一责任人,督促带领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扶贫干部、村干部、驻村干部奋战脱贫攻坚。 据统计,全市共选派的5954人(次)驻村工作队员,已提拔使用优秀驻村工作队员141人,职称晋升300人。 固化阵地联动 破解“空壳”难题 一个支部一个支部提升,一个阵地一个阵地巩固,让农村党支部个个过硬,实现党的领导、党的工作全面覆盖、有效覆盖,破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让群众脱贫摘帽奔小康,首先村党总支就要过得硬,现在我们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今后将扩大养殖规模,把更多的群众动员进来,融入到合作社里来,到大树村养殖场里来。”云县爱华镇大树村支部书记杨世荣说。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大树村充分挖掘1.7万亩林地、7850亩核桃、989亩茶园、600亩板栗等产业资源,采取“集体经济+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生态鸡养殖,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得分红5万元,入社农户收入最高的达12万元,最低的也有2万元。 2017年,该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结合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立规矩、建制度、清旧账、理家底,“一村一策”制定创建措施,按照“达标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创建农村规范化党支部1299个。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镇团结村村史室中,一件件老农具、一张张老照片讲述着生活的变化,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浓缩着遥远的记忆,在鲜明的对比中,边疆各族群众深深懂得了“惠在哪里、福从何来”。 “每次到村史室看看,都会想到今天的好日子来之不易呀!什么比金子贵?党的好政策比金子贵!”一位佤族老人感慨地说道。 临沧市以村党总支为“单元”,推广“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争取国家和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4个县(区),村级“四位一体”试点项目30个,探索出了一条行得稳、能见效、走得远的路子,“空壳村”全面消除,“薄弱村”不断增收,既强了组织,又富了百姓,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新格局。 据统计,临沧市890个行政村中,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190个,5万至10万元的有362个,2万至5万元的有338个,带动建成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基地2187万亩,人均达14.6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