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表示拟发布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新职业。显然,新技术、新经济是此次公布的这些新职业的显著标签。 在转换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新职业的出现,是科学进步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职业的涌现,为产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职业结构的调整形成引导。面对新职业,人们亟须以新的心态待之。 在教育领域,不少高校已陆续“抢滩”,开设适应经济新业态的新专业。据报道,2016年,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对外经贸大学等3所高校率先开设本科大数据专业,而到2018年,获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已达200多所。 对个人而言,应该认识到新科技及新职业并非是来“抢饭碗”的。比如,智媒体时代,机器的确会取代很多工作岗位;但另一方面,人也会从事更有创意的工作。以媒体从业人员为例,编辑、记者需要不断提升对数据的敏感度,具备更高的互联网素养,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须引起注意的是,面对新职业的不断涌现,相关权益保障要做到位。比如,新职业中不少采用非全时制、灵活就业的方式,对完善相关权益保障政策措施提出了新要求。随着这些工作方式和劳动关系的普及,政府、企业等各方应尽快转变观念,及时调整体制机制,更好满足新形势新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