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第08版:理论纵横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19年05月13日 星期一
同向同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使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成育人的课程共同体,进而形成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

    王海云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中央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办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他们在大学里学什么、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

    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具体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相统一”不仅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也为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启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努力做到“八个相统一”,其他的课程同样也要遵循“八个相统一”。

    “八个相统一”中谈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由此,我们联系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已经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同时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到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就是既要加强“思政课程”,又要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好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二

    对于“思政课程”,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完整的表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思政”则是指要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抓住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主渠道中,把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有机融入所有课程,突出育人的价值,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让“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对于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的高校来说,更是要求所有的课堂、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承担起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职责使命。在专业课和通识课等各类课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重要抓手。可以说,“课程思政”是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要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课程思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应该说,它们二者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原则,它们的核心内涵都是“培育人”,二者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共同担负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把大学生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各有不同的侧重。“思政课程”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抓住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核心环节,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是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的重要体现。它们二者只有同向同行,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有利于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使专业课、通识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成育人的课程共同体,进而形成更为强大的育人合力。

    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和建设,不是要违背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也不是简单地增开几门课程、增设几项活动。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它们在贴近学生专业、提供鲜活案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专业课和通识课教学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和育人的功能,不仅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专业课和通识课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人格培育等内容,能有效地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的作用,使学生们在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训练中,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的课程中添加所谓的“元素”,不是“汤”与“盐”的简单混合,应当是在深刻地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再造,更加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也对“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突出教学的思想涵育与价值引领,坚持教师的教学引导和主导,处理好方法多样性和理论透彻性的关系,重视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让大学生有获得感,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三

    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建设,有的高校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有的高校正在积极布局和筹划,有的高校则停留在“加一点元素、搞一点活动”这个层面,还有的高校尚未关注“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除了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之外,“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首先要有学校层面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整体设计的理念。做好了整体设计,才能真正达到建设的目的。有了学校层面的整体设计后,在“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精心做好课程的设计、策划与运作,在各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改革与建设,强有力的依靠力量是教师这支队伍,需要全体教师自觉地、共同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在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中,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要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做老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无论讲授哪一门课程,都应当视立德树人为最大的责任担当,做有责任、有情怀的教育工作者。老师真正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好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作者系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