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和主要渠道,担负着铸魂育人、培育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他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根本遵循,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政治定力、学术实力、教学活力和人格魅力,站好思政课三尺讲台,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定力。思政课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定力。 夯实理论功底,增强学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转化的成果,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传道者先要明道、信道,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思政课教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要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还要结合中国实际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历史经验,解析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理论视野。为此,广大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带头加强学习,努力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行家里手。坚持原原本本学习研读经典著作,深刻领会、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精髓,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常学常新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讲得清”“答得了”“难不倒”,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成为为学治学的表率。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学活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是每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面对的问题。当前,少数思政课学生“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堂供给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从学生发展需求和新的期待出发,创新内容载体,丰富课程形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一是坚持内容为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打好“底色”,按照“步步高、步步深”的规律和原则,结合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紧密联系学生关注点和兴趣点,精心准备课程内容。二是创新教学形式。采取问题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学习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运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等教学载体,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应和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让思政课变得接地气、有意思、有温度、有滋味,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增强教学活力。 提升自我修为,增强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活动,它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处于“拔节孕穗期”学生的人格精神塑造、心灵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身正,不令而行”。思政课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作为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思政课教师要涵养家国情怀,心里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伟大实践,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永葆仁爱之心,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心。提升道德情操,见贤思齐、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淡泊明志,做到言传身教相统一,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一致,以堂堂正正的人格成风化人,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作者系西南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