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均虎 我7岁那年,父母参加生产队秋收后,我跟着他们参加集体分粮,直到半夜才回家,饥肠辘辘的我狼吞虎咽地吃着玉米饭,觉得格外香。那时,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年底一大家人仅分得七八百斤玉米,分红也就几十元钱。 我的家乡地处云贵两省三县七乡镇结合部。每年父亲都要翻山越岭、跨过木东河铁索桥,到贵州的村寨去买两三次粮食。出发前,母亲常常忙着借钱。出发半个月后,父亲才买回一袋玉米,那是全家人的救命粮。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农家的餐桌悄然发生着变化。我的父母是种地的好把式,辛勤劳作换来田地丰收后,家里会拿出部分玉米来养猪,于是我家的餐桌上不但有了玉米和大米混合的“两掺饭”,菜里也出现了肉的身影。家里的经济条件宽裕一些了,不仅解决了全家人的温饱,还有条件供我和弟弟妹妹上学。 再后来,村民们把丰收的玉米、小麦等农业经济作物,一部分用来养猪,一部分背到市场上销售,再换回大米。大家餐桌上的饭菜逐渐丰盛起来,玉米饭慢慢淡出了视线。 近年来,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许多人家的餐桌上,鸡鸭鱼肉已成为家常菜。而我,却愈加想念玉米饭的滋味,家里有时还专门做上一顿玉米饭,调节口味,清爽又解腻。 如今,在大街小巷的不少餐厅,玉米饭作为有益身体健康的粗粮,很受欢迎。在外就餐时,我也常常点上一碗玉米饭,有滋有味地品尝。那股带着乡土气息的天然清香,让我顿生返璞归真之感。感受着这样的滋味,我的生活似乎自然而然踏实起来。 忆苦思甜也好,调节口味也罢,玉米饭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个阶段,不断丰富着我的生活感受,给予我人生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