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权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我读到罗云智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春秋》,随作品走进西双版纳宣慰使司末代议事庭长召存信的人生历程,更感受到这部作品不菲的思想价值和时代意义。 《世纪春秋》以西双版纳的末代宣慰使司议事庭长召存信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全国政协常委的传奇人生为主线,以宽广的视野和恢宏的架构,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展现了召存信从封建领主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人民公仆的人生转变,塑造了他作为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私奉献,为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光辉形象;描写了他作为人民公仆为建设和谐、繁荣、绿色的祖国边疆,呕心沥血,公而忘私,作出的巨大贡献;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英明和正确,反映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家亲,为社会主义祖国边疆的繁荣发展,共同奋斗的新气象。《世纪春秋》,不仅是一个人的春秋史,也是通过西双版纳70年的时代变迁,呈现出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边疆不断进步,繁荣发展的绚丽画卷。 作家围绕召存信的特殊人生经历,从他的出身作为王子和末代议事庭长时与众不同的思想、品格和抱负,加以铺垫,写出了他人生转变的主观因素。从他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指引下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和作为人民公仆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全书结构完整,层层递进,水乳交融地写出了一名具有特殊经历人物的世纪传奇。 作品写他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读了许多汉书经典,形成了美好善良的品性。还是儿童时代的他骑马随父亲出巡领地,风雨中路遇放牛爷孙,见他俩跪在路边泥水里,就跳下马连忙扶起老人,一个小细节,把小王子的善良性格表现了出来。他甚至发出许多人不理解的疑问,“我们家没人下田,谷子怎么是我们家的?”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自然也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他幼小的心灵。当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战火燃烧到西双版纳的国门口时,他放弃了到昆明上学的机会,毅然投笔从戎,在西双版纳组建了第一个抗日的武装自卫队伍。被傣族人民誉为“佛祖派来的保护神。”在他不得不就任土司和当了议事庭长后,看到被各种捐税地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底层百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减租减税,拒不执行国民党政府征粮、征赋、征夫的暴行,就这样,作品写出了一个与其他土司头人不同,具有民生情怀的头人形象,这也是他能不断接受新生事物,顺应时代潮流,最终走上革命道路,转变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土和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础。因此,他一旦从鲁明聪等进步人士中,知道了有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后,就决心要找党、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去奋斗。 作品写召存信找党,在原始森林跋涉八天八夜,终于在思茅找到了党领导的边纵9支队。在党的培养下,召存信开始新的人生道路,并于195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召存信日夜工作,深入群众做思想工作,西双版纳于1953年建立了云南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府,他被选为州长并一直连任到1992年退休。和新中国同行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边疆的稳定繁荣发展,为各民族的团结,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召存信也奉献了他的全部心皿和智慧。西双版纳一望无边的橡胶林,为他树立起绿色的丰碑,那不断扩大的自然保护区和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正在把他绿色的梦想,变成现实;基诺山上脱贫致富的基诺人家的火塘,映着他和蔼的笑容;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连六国的国际大通道上,仍有他开放的胸襟吸迎八方来风……今天,召存信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西双版纳的各族人民,有口皆碑,他那些平凡的故事,那怕是公家的小车,也不允许自己的亲人乘座,儿子要出来经商,做点小生意,也不允许……还有他那发自内心的话语,“要听共产党的话,要跟共产党走……”就这样,作家为我们写出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形象,写出了人物的转变历程,写出了人物从量受到质变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召存信之所以能实现从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质的转变,除了他本人性格上的优点外,更在于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确,新中国对他的培养和关爱。正是在这点上,作家进行了深度的开掘,自他找到党后,就有一条这样的红线贯穿始终。召存信找到党后,党把他送进军政干校学习,系统地学习了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使他有了方向,自我感觉“成了新人”,下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在他作为少数民族代表,被邀请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亲切地称他召存信同志,还说他知道召存信在解放西双版纳的斗争中起的作用,鼓励他“跟着共产党走,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再立新功。”还有毛主席亲自签名任命他为西南军事委员会委员,使他真正感受到民族平等,当家作主人的自豪与光荣,这些无疑是召存信人生发生转变的巨大动力。在建立西双版纳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中,是周总理过问,把原来的“僰族”正式改族名为“傣族”,才有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名称。更进一步增强了召存信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周总理陪同缅甸总理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时,主动提出要穿傣家人的民族服装,和他们一起泼水祝贺节日,也让他感受到新中国大家庭各民族一家亲的主人翁感。还有总理对毁林开垦的忧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指示,王震将军深入黎明农场和军垦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都在感动和感化着召存信的灵魂。作品就这样从更广阔的背景与视野中,写出了召存信从封建领主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与人民公仆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高度与时代价值。 《世纪春秋》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把这个题材的新闻性、传奇性、真实性与文学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思想与艺术表现上的有机统一。作家为了把这个传奇人物,表现得更生动,更感人,又合理,在写作时,较注重发掘和书写人物经历中本身就有的那些生动故事,如当王子出巡时的故事,当土司与议事庭长时的减租税与抗“三征”的故事,当州长时深入农家排忧解难的故事,与夫人刀美英结为夫妻的爱情故事,刀美英连夜为周总理做傣族服装的故事,周总理和傣家人过泼水节的故事等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故事,作家把它们有机地结构在作品中,娓娓道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文学性,也在讲述一个传奇人物的世纪春秋中,讲出了新中国边疆的一个感人、给人启示的中国故事。作家还把西双版纳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各民族的民风民俗、时代变迁中的重大事件与各种人物,结构在报告文学中,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内蕴和民族特色。作品的语言也有特点,朴实而不乏生动,简洁而显出内蕴丰厚。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