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拱北长篇小说《老青山的琴声》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上一部小说《我是校长》前两年刚刚出版,他在六年时间里(2013年—2019年)竟然连出了三部长篇小说,这令我感到惊叹。 《老青山的琴声》讲述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到远离城市的偏僻的山村小学支教的感人故事。 林泉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因不满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自愿到山区的老青山小学教书。在上山的日日夜夜,他深切地感受到老青山的人们,希望靠教育改变自身的生存情况和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强烈愿望,感受到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人们对他的信任和殷切期盼,在理想与现实,爱情与事业,走与留的激烈矛盾斗争中,他完成了人生观,价值观的艰难转变,将自己的命运和老青山融为一体,让自己不绝的琴声永伴着孩子们的成长。 小说塑造了众多生动感人的形象,老支书的刚正执着,杨大妈的善良宽厚,孩子们的纯真朴实,江又可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郑秋月的率真与泼辣,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读小说有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好读,二是感动,三是让人说不清楚为什么感动,所以说好读是让人能读下去,并被感动,然而在被感动之余有意味。《老青山的琴声》就基于此,其亮点在于老师和学生的“三次拉钩”。 第一次是学生杨家贵想学乐器,而林泉则要求他考上县城重点中学,在双方协议下,互相勾起了小指头。第二次是放寒假林泉回家,学生们相约给他送行,在下山的路口,学生们向他道别,他们不太会说话,没有太多的话语,有的也只是说些完成布置的假期作业,只有杨家贵不言不语,心里充满了担心,杨家贵的担心是真实的,他怕林泉像上一个老师一样一去不再回来,就没有人教他拉小提琴了,而林泉看出了他的心思,所以抬起了手指,杨家贵看到了林泉的手指,也高兴地举起手勾起了手指。第三次是杨家贵和张丽珍两位六年级的学生报考了县城里的重点中学,杨家贵缠着林泉要他陪伴着去考试时,林泉同意了并勾住了他的小手指。 “拉钩”就是相互信任,拉了钩就不能反悔,是对承诺的信守。林泉和杨家贵的三次拉钩反映了老师对学生的理解,鼓励和信任,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意识。一次又一次的“拉钩”,让学生成功地完成学业,走上新的人生征程,而一次又一次的“拉钩”,体现着老师的担当和无私的奉献,小小的动作,表达着山村小学师生间无声的情愫。我们常说,创作应关注人性和现实,反映现实生活中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段拱北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知青往事》里是这样说的,“不会写小说的人居然写起小说来,何故?1964年500多的昆明知识青年到安宁县下乡插队,至今近半个世纪,对下乡插队的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忆并没有因为时间的远久而尘封,反倒随着年纪的增大而日渐清晰,且时时萦绕于心,让人不得安宁,为了解脱,于是想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这一写,就有了20多万字的《知青往事》。 段拱北在原安宁县度过了六年的知青生活,随后从教30余年,先是当教师,后来在多所职业学校和中学任校长,直到退休,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和他所接触的人和事,有些深深地埋在他的心里,常常蠕动他的神经。萦绕于心,挥之不去,有了个人的体验和经验,有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以及阅历和经历,再加上写作能力,写作技术,于是,段拱北就开始说,说故事,先说了校长的故事《我的校长》。校长的故事说完了就接着说老青山的故事《老青山的琴声》。现在,老青山的故事也说完了,据说他还要说下去。 我在等待,在期待,到那时,我将炒一盘花生,斟一杯酒,静静地倾听或是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