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祝林华 文/图 金秋时节,福贡县莽莽群山间,虹桥飞架、大道延展;高山峡谷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村寨寨,新房林立,歌声嘹亮。 沧海桑田,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福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穷二白到跨越发展 70年漫漫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福贡,一头连着阔步向前、跨越发展的福贡。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福贡县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篇章。基础设施、住房条件、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后,福贡县迈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贡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苦干实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突破,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百业俱兴的跨越发展。与2014年相比,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从9.06亿元增加到16.69亿元,增长8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736万元增加到9335万元,增长3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2.47亿元增加到24.08亿元,增长9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97亿元增加到4.54亿元,增长52.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840元增加到24157元,增长35.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94元增加到6494元,增长66.8%。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成果,生动讲述了福贡县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的沧桑巨变。开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 “踏着新时代的步伐,福贡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落后走向了进步,从贫穷走向了富裕。”福贡县委书记杨永铸说。 从精准扶贫到全面总攻 从匹河乡到马吉乡的怒江两岸,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建居民小区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怒江大峡谷一道美丽的风景。 “住上新房子,摆脱贫困还不够,要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杨永铸说。 在打赢深度脱贫攻坚战中,福贡县坚持精准施策、精准扶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脱贫总目标,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户户清、村村实”“下沉作战、全面总攻”等系列专项行动。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5年全县脱贫5700人,2016年脱贫8800人,2017年5个村脱贫出列、10367人脱贫,2018年7个村脱贫出列、8553人脱贫,已累计实现12个行政村脱贫出列,33420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5.5%,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福贡县持续唱好“山字经”,打好“林下牌”,着力加大产业扶持培育力度,生物、旅游、劳务“三大”产业在提质增效中加快发展。 “1234”峡谷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草果、茶叶等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累计达108.5万亩。目前,福贡县已种植草果55万亩,挂果面积11万亩,产量1.4万吨,农业产值9800万元,已成为全省草果种植大县。 独龙牛、高黎贡山猪、中华蜂等特色养殖业遍地开花。“老姆登茶”通过国家有机绿茶认证,“福贡云黄连”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以老姆登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业欣欣向荣,年均接待海内外游客50万人次以上。劳务经济蓬勃发展,5年来累计向县外输出劳动力12万人次。 “发展有产业、脱贫有目标、村庄有希望,脱贫进入倒计时,我们离全面小康越来越近了。”福贡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雪涛说。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前行,来到福贡县鹿马登乡拉马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幢幢具有民族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安居房映入眼帘。安置点里环境整洁,各种瓜果蔬菜琳琅满目,一派丰收景象。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顿顿有肉吃;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以前缝缝又补补,现在人人新时装……”36岁的村民和有才每天都会到离安置点不远的党员教育实训基地,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朗诵《福贡人民十谢共产党》。 和有才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孩子上学吃饭不花钱,看病有新农合,两口子到附近工地打工,加上种植草果,一年下来攒下不少钱。“告别了昔日的木楞房,搬入新楼房。这都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各级政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将两片皮革包裹在球心上粘好并固定住,再开始缝球。”福贡县石月亮乡依陆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棒球缝制扶贫车间里,娜前保背着小孩正在熟练地缝制棒球。“从学徒到现在不到一个月,就挣到了1000多元。从山上搬下来,不仅可以住新房,还可以在楼下打工赚钱呢。”娜前保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目前,福贡县22500人搬迁群众迁出地共有耕地19941.969亩、林地133283.605亩,成立了57个“党支部+合作社”,加大对迁出地的产业发展组织化开发力度,目前,已种植草果13620.8亩,种植茶叶989.3亩,使搬迁群众搬迁以后每年都有稳定收入。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们把建设扶贫车间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一大抓手,实现搬迁群众‘楼上生活,楼下就业’,让搬迁群众成为‘上班族’。”李雪涛说,福贡县在扶贫车间项目引进上立足长远,对项目多次进行考察,择优引进。针对群众素质结构,在引进企业时,重点考虑群众能在短期内掌握务工技能的企业参与扶贫车间建设,确保搬迁群众通过扶贫车间快速实现增收。同时注重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最大限度带动搬迁群众增收。 如今,福贡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规划建设棒球加工、民族服饰制作、竹编、草果编等各类扶贫车间51个,提供就业岗位2100个。目前已建成扶贫车间14个,解决就业646人。 “有了扶贫车间,让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食宿在楼上,赚钱在楼下。”石月亮乡依陆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委会主任范红军说。 “未来,福贡县突出项目建设、生态建设、产业培育、民生改善四项重点工作,强化队伍建设、作风转变、压实责任、督促落实四条保障措施,确保福贡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建设和谐美丽,繁荣昌盛的幸福家园。”杨永铸对福贡的明天信心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