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 温泉洗浴,特别是到安宁温泉“天下第一汤”洗浴有着别样的情趣。这是一个山谷,两岸山脉,覆盖着茂密的林荫,谷中一江春水缓缓地流淌,说是一江春水,那是螳螂川的四季都泛着绿荫的妩媚。在这山谷中天然涌出了一股温泉,犹如母亲腹中涌出的泉水,这就是“天下第一汤” 山峦起伏的优美,江水诱惑的秀色,还未入池,温柔已经拥你入怀。温泉非常独特,不像其它地方硫磺泉,有着腥鼻的味,它属于碳酸型,无色无味,也称“碧玉泉”。水温略感微烫,稍加适应就可慢慢落入。浸泡之中,温柔滑腻漫过全身,有一种侵入感,顿时身心泛热,肌体放松。随着蒸腾的热气缭绕和水面鳞光的摇动,闭目养神,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飘然,我似乎进入了一种梦境——睡在了那块“梦石”上的梦境。 “梦石”是安宁温泉著名的摩崖石刻下的一块巨石。相传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少时顽皮好玩。一日,与父亲出游到此,卧于一石上小憩,就睡了,其父久唤不醒。乡人言,该石名曰“梦石”,是叫不醒的,授意将其抱至相邻的一块“醒石”上。这时,袁嘉谷才始出梦境,并口称要中状元。之后,他刻苦读书,在晚清开设的经济特科考试中一举夺魁,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虽然是传说,但是到过温泉摩崖,都会被石刻里的文人气息和书画艺术所叹服。石刻多为明代至民国期间的名人到此游览,对温泉的吟咏、赞美,留下的题词、诗歌、碑铭和壁画。最早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右副度御使云南巡抚何孟春题字“听泉”;清乾隆元年燕山徐嘉宾题:“螳川仙境”;绝壁下的岩洞内,刻有77个周代古篆蝌蚪文,这是著名的禹王碑的拓贴……160余幅石刻,字迹千秋隶篆,风格不拘,抒怀各异。 伫立壁下,树立起来的是内心的仰望。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明代云南巡按御史姜思睿一首《贴醒石》:“怪世尽颓倒,而尔何独醒。山水无嚣攘,冷然足幽听。”姜思睿原为朝廷官员,因痛陈时弊,得罪崇祯皇帝,被贬戍边,在戍滇期间,多有建树。诗体行云流水,气势磅礴,活现出超然的世态和有声的内心世界。 曾豪情写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壮美诗句的明代文豪杨慎也留下了“不可不饮”的手笔,与其大气诗风相比,题词显出娇娆和收敛,似一种藏针之笔。 除了写意河山、抒发情趣之外,也不乏爱国情怀。我国著名画家张大千的二哥、擅长画虎、有“虎痴”之称的张善子,刻于1938年的《虎啸生风图》:一只猛虎扑向刀山的画,为抗战的讴歌写下了历史的一笔 。 温泉摩崖石刻堪称我国石崖书画艺术保留下来的瑰宝。《徐霞客游记》记述过温泉及摩崖胜景。杨慎在藏笔之后,果然在他所撰的《温泉诗》的序篇里,历数“七也”之道,还说了它的医用,对安宁温泉可谓称颂至极,并题写了“天下第一汤”, “天下第一汤”的美名由此而来。民国时期,云南名人卢汉和龙云在此修建了公馆,欧式的风格为山谷带来了西洋的风,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温泉名胜,如今兴起了森林温泉。露天泡池,回归中的返璞,聆听自然的气息,触摸松尖和绿叶,亲吻鸟语和花香,是置身天地间的那种浪漫。但我更喜欢这里山谷的呼唤、千年的风语。温泉山谷,被螳螂川分成东西两面,东面的山叫笔架山,西面的山叫龙山。两山原是兄弟,因争执高矮不下,翻起脸来,老大拿起扫帚,将其夷为平地,兄弟也不相让,操刀砍向对方,其兄头上遂成齿状。今天,看到的齿状样子就像笔架,另一山只有山峦而无山峰,形似龙身,这就是两山名字的来历。一山看着一山高,本来是一种视野的虚幻,相争何急?千年的悲剧,虽为传说,但传说的文化底蕴却如此深刻富有现实意义。 风中传来一阵梵钟的声音,那是龙山上建于唐代的曹溪寺古刹之声。钟声低沉,声彻山谷。我看到离弃的红尘,在香炉的灰烬中灭去、在山中升起的缕缕青烟。我想起大殿上六十载一轮回的“曹溪印月”隐喻的一种救赎,那么,后来在这千年古刹的石碑上,刻下崇祯皇帝“松风水月”的御笔,隐喻的又是什么?雄浑刚劲的挥墨只是清冷的景致禅风?我的思绪坠入飘去的云端。 落日的余晖,在山谷抹去最后一缕霞光时,山风吹来了凉意,也吹醒了我。还是回到“天下第一汤”的池中吧,享尽那湾碧玉的泉水,我也想像在睡石上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