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宇 凡是去过云南建水的人,只要进到文庙里面,经过棂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孔子古时设为诵经讲学的地方——杏坛。中间祭供着一尊石碑,四周有木制围栏保护着,他就是闻名中外的“孔圣弦诵遗像赞碑”。每天来往的人群几乎都瞻仰过它。但是很奇怪,这整尊碑,既没有碑名,又没有镌刻何朝何年何人所作?查遍我所找得到的有关建水历史文化的文献书籍,也找不到答案。 清康熙二十九年临安知府黄明撰文的《移祀孔圣遗像碑记》述云:“见东庑颓檐侧壁之下,有夫子遗像在焉,不觉惕然。顾谓诸生:‘是刻立自何时,何以圣人至此?’诸生曰:‘但闻此碑移自西郊杏坛,有赞,无记岁时,不知为何朝遗刻。庙久失修,故至此。’” 前面既然提到该碑“移自西郊杏坛”,我们就不妨从历代关于杏坛修建方面的史料查起。翻阅临安府志及建水县州志史料,查阅明史文献、云南通志、滇志等与建水有关的文献书籍史料,我找到两条线索: 一是《临安府志·卷之六》有谓:“天顺六年知府王佐筑杏坛射圃”,而《建水文庙文史资料汇编》也提到: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知府王佐、同知刘文、知州徐景云、临安卫指挥万僖、镇抚柴庸等,重建杏坛,射圃。王佐将所得孔圣弦诵遗像图刻石,置杏坛内,供人瞻仰;二是《临安府志·卷之十一》:“秩官:临安知府,天顺间王佐,江西人”。从以上两条线索,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一是大明天顺间,江西王佐出任临安知府;二是天顺六年,他作为临安知府,主持修建了临安府文庙杏坛和射圃;三是孔圣弦诵遗像赞碑应该也是天顺六年在修建杏坛射圃时,一起创作立碑的。 于是又从江西省相关史料查找关于王佐的记载,我发现同时代的吉州就有好几位王佐,相互之间交叉难辨;只好又从《明实录》中着手查找关于王佐方面的史料记载,发现全国又有很多位王佐出现,更是错综复杂,混淆不堪。终于,在江西《万历吉安府志》查到了非常有用的信息,据《万历吉安府志》卷十九记载:“王佐,字功载,吉水人,宣德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居职辨冤狱,活无辜死者百余人,奉命录囚苏浙,多所平反。虽久任无躁进意,天顺间出守临安,至则抚夷獠,戒军卫,以德济威,军民咸戴之。事载《临安德政碑》。”从《万历吉安府志》记载中可以得出五条结论:一是王佐作为刑部官员,功绩十分显赫,在苏浙处理了上百期错案冤案,非常了不起;二是天顺间,王佐出任了临安知府,这和《临安府志》记载吻合;三是王佐来临安出任知府,是朝廷特派,并且委以重任;四是天顺间临安知府王佐,为江西吉水人;五是王佐任临安知府期间,军功民戴,政功卓著,并为他立了《临安德政碑》。这在云南临安历代知府中,并不多见。 上面提到,王佐事迹载于《临安德政碑》,但这块石碑至今已佚。然而,在建水文庙的东碑廊存有一块时任“临安知府吉水王佐”亲自撰文的《临安府儒学新修杏坛记碑》,从而顺利解开了“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立碑之谜。 这块碑就是王佐的艺术之作。天顺五年至六年间,他确定了重修文庙杏坛射圃的建筑方案,没多久杏坛和射圃就修好完工了,惟独要放置杏坛中央的“孔圣像赞”让他思量很久,日思夜想,终不满意。有一天,他想起了自己以往考证曲阜文庙的“孔门圣贤像赞”与仁和县学的“圣贤像赞”,再加上自己手上掌握的古人刻画的“圣人弦诵遗像”,他突然灵感闪现,于是构思设计出了建水文庙中的“孔圣弦诵遗像赞碑”。 在《临安府儒学新修杏坛记碑》中,王佐写道:“孔子,天下之大圣人也。粤若游咏洙泗之间,坐于杏坛之上,弟子侍侧,圣人弦琴而歌,天下后世至今传诵之。仰止杏坛,犹可想见圣人浑然天地气象于千载之上也。”这段描绘,正是建水文庙“孔圣弦诵遗像赞碑”浮雕石刻的意境。文中又提到:“佐间得圣人弦诵遗像,用镵于丽牲之石,以启后之人之瞻仰。他日临安士子有自学而登庸者,著声四方,则杏坛不为徒设矣!”此段既讲到了他创作“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过程,又阐明了修建杏坛的期望。文中还提到:“坐于杏坛,群贤列侍。鼓瑟而歌,道德渐渍。维此临安,军民所止。夷风既殄,民知礼义。”这就是他创作“孔圣弦诵遗像赞碑”的千年愿景了! 明代景泰、天顺年间,不仅是大明朝历史发展的大变动时期,也是当时临安府关键历史阶段,时任知府王佐堪称临安府署的灵魂人物,除了“至则抚夷獠、戒军卫、以德济威,军民咸戴”之外,还精心设计建筑文庙杏坛射圃,开启了文庙“与中州齿”的先河。他耗时四年多时间编撰的《新增格古要论》学术专著,影响颇大;他率先主持修建了建水碗窑五显祠庙,自从有了该祠庙,无数文人墨客就“登览潜养于兹”,从而为建水陶瓷奠定了文化根基,他是建水文人艺术陶瓷的创始者。在云南期间,王佐还大振临安文风、学风与书风,传授了不少书学、绘画的至真大道,为后来建水成为“一榜半临阳”“滇南邹鲁”的文献名邦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其政绩功勋卓著,备受军民爱戴,所以才有了百姓为他立的《临安德政碑》(此碑至今仍在寻找)。王佐不仅是位难得的古代政治家,也是非常杰出的学问家,关于他个人的生平事迹与学术成果,都非常值得挖掘和研究,我们云南不应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古代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