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第09版:云之美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


    本报记者  李悦春

    当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大理一中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上时,时光仿佛凝固了……142年前的大理一中也是这个样子:一群穿长衫、着马褂的清朝学子在学校的大门前留下合影,当年的英姿勃发,定格成今天永远的回忆。也许这群学子的后代一代代还是在这里读书,“苍洱毓秀,树人百年。弦歌不断,桃李芬芳”,是大理一中的育人之道,这12个字包含着方法态度,更哺育情怀心胸。

    走进大理一中,犹如在翻阅一部史书,每一段都是一页辉煌的篇章。

    跨进学校大门,典型的白族民居“一高二低三滴水”的式样,柱、梁、九踩、斗拱组成了曲线优美的屋面,雄伟、厚重、大气的门面,为大理地区清代府第门楼的代表,庭院楼阁,蟠龙飞惊。“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9个大字熠熠生辉。

    踏着青石板小路,穿行在古色古香,花木扶疏的校园里,耳旁听着大理一中年轻校长李瑞讲述着西云书院的往事,历史与现实交替,时光停留,恍若隔世。

    十九世纪,在大理古城的中轴线上,一座庭院式建筑赫然矗立,这是当时云南提督杨玉科府邸。1877年10月,杨玉科将自己的豪华府邸“五府三厅”,捐给当地政府办学,建立“大理西云书院”,使之成为滇西最大的一所公立书院,至此,书院成为喧嚣古城内淡泊宁静、读书养气的难得一隅,被誉为“最中国式”的园林学校。

    杨玉科是清朝著名白族爱国将领。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腐败没落时期,内忧外患,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同样战乱不息,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85年初,法军以重兵入关,杨玉科在关外作战,失去后援,遭敌重围,气愤地说:“吾百战余生,今得死所矣!”仍毫不退缩,与敌军浴血奋战,在战斗中,杨玉科不幸被横飞的弹片击中太阳穴,壮烈牺牲。其妻牛氏亦以身殉夫。杨玉科为国捐躯,引起了朝野的震动,清政府追赠杨玉科为“太子少保”,谥号“武愍”,故称杨玉科将军为 “杨武愍公”。清廷敕令建祠设祭,称杨武愍公祠。大殿面阔五间,为清代建筑。正脊上垂兽、鸱吻栩栩如生,雕梁画栋,叹为观止。杨公祠现为大理一中图书馆,为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的绝佳之所。

    杨玉科府邸共有一进四院,第三院为议事厅,即现存的中天井,又称至诚院。整院为二层,面阔五间,楼上婉转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主房厢房与围墙组成一个大天井、四个小天井,又称四合五天井,为穿斗式木结构,宽敞明亮,现为“诚信书廊”和学校办公区。

    李瑞说,大理一中142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西云书院到大理一中的演变。1902年始,西云书院办新学,1912年由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立第二中学,1932年改称省立大理中学,1949年底,改名为大理人民中学。1953年,改称云南省大理第一中学。1983年4月下关市和大理县合并后改称大理第一中学。

    如今的大理一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充绿化,除了原有的湛园,又建成了后花园。先后建成北东南三个区域的二层仿古建筑群,共24个教室,廊堂庑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与花草树木相得益彰,为同学们学习生活创造了更好条件。

    校园内,古树、古碑、古井、古籍、古画引人注目,这些都是先祖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林荫道上,山茶、丹桂、腊梅、紫薇、滇朴、柏、榆等,都是百年以上古木,最珍贵的是罗汉松,1920年由植物学家康培和史密斯定为新种,称之为大理罗汉松的“国际标准模式”,树高近8米,移栽树龄172年。

    校史研究室主任何贵荣讲解到:古籍、古画使大理一中翰墨飘香。142年的办学历程中,先贤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书画墨宝,有由云龙梅花图轴,1930年学校师生绘制的校园图,1932年师生绘制的鸡足山全景图等。

    大理一中图书馆有藏书12万余册,学生人均70册,是省内高中学校藏书最多的学校之一。而且还藏有西云书院时期线装书9400多册,内容涉及三礼、掌故、古文渊鉴、自制历史地理讲义、手绘海图等,令参观者为之钦佩。

    在中天井西南角有一古井,百余年间,全校师生用水全靠这口井,每天清晨同学们用棕绳、木桶吊入井内汲水洗脸;食堂厨师天天来挑水做饭,长期磨勒,井栏上划出了道道深痕。何贵荣说,每年都有不少校友,回校寻访、凝视这口古井,饮水思源,一解乡愁。

    在湛园观看种松碑时,被岭南诗人宋湘高超的文学和书法造诣所折服。种松碑为宋湘在道光年间任大理知府、迤西道台时买松子三石、种松6年成林而作,共3首。其中第三首广为流传,云: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体现了诗人把他乡当故乡,立志绿化,造福苍洱的宏大理想,书法随性、遒劲、洒脱,令人流连忘返。宋湘被大家共推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驱”。校园内,御赐碑、西云书院地产碑、御祭杨武愍公祭文碑、张冲纪念标等碑文书法精湛,文化底蕴深厚,叹为观止。

    大理一中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一个缩影。科举废除、出洋留学、教育救国、旧学向新学转变、进步思想传播、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都能在大理一中找到例证,越深入研究,越深受启迪,对指导教学实践、推动教学工作,鼓励后学向先贤看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校园里,竖立着一群石雕像,每一尊都栩栩如生,近看名字,一个个都是在中国红色历史上让人们肃然起敬的人物:张伯简、王复生、王德三、施介、周保中等英烈,他们都曾就读一中。

    读着他们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王复生于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宣传共产主义思想。1921年7月,王复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民报》社长兼总编辑;1936年6月被日军逮捕,日军对他刑讯达18次之多,王复生视死如归,始终严守党的秘密,1936年8月15日,在齐齐哈尔被日军杀害,时年40岁。

    1928年,王德三返回昆明主持召开中共云南省党员大会,成立中共云南省委,任第一任省委书记。他领导和组织了云南农民的武装起义,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12月31日于昆明英勇就义。

    他们短暂的生命与日月同辉。

    中央电视台《永远的丰碑》栏目报道过5位英烈的故事。张伯简、王德三、周保中被列入“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英雄烈士谱”。

    还有军事战略家、陆军大学校长杨杰,中国工程院院土陈景,“歼十飞机之父”宋文骢,教育家张海秋、寸树声,史学家马曜,国际生态学家冯耀宗,哲学家杨贵昌,文学家张文勋,医学家李树楠、刘正全、吴天佑等人都曾在一中就读。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之际,大理一中举办“壮丽七十年、诗人咏大中”活动,邀请云南省诗词学会的20多位诗家来到大理一中,用深情的笔触抒写壮美华章。

    1894年,大理一中曾举办过“湛园笔会”的盛事,留下《湛园八咏》。125年后,湛园的文气仍氤氲今人。

    在图书馆阅览室,诗家们饱含激情、挥洒笔墨、吟诗作对,用书画诗词赞颂一中。以粉笔丹心,点染江山万里;借苍山洱海,化成星宿满天。——朱籍。长风颂高义,世代重人文。洱海波澜阔,苍山冰雪纯。星辰参北斗,才俊出西云。春雨灌桃李,南中谁与伦?——孙继云。西陆灿星辰,苍峰十九,山萦瑞霭;南邦重文献,学子三千,志奋青云。——马昆华。松柏森森掩桂堂,百年学府透书香。至诚敦品励行处,养气攻书日月长。——周崇文。绿漫亭台曲径幽,湛园毓秀惠风柔。龙抱柱,凤昂头,西云学子竞风流。——刘纯羿。

    还有周崇舜现场作的梅兰竹菊,清新淡雅,意境高远。尹凤春作牡丹花卉,气质高贵,超凡脱俗。李学彦现场挥毫,笔势险峻,墨色雄浑。孙璐璐作白孔雀和花鸟小品,动静相宜,意趣隽永。

    笔墨文章,诗情画意,涵养百年书院,“读书养气,敬业乐群”的大理一中,在一代代学子的成就下增添着厚度和养分,可与天地同久。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